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

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

發佈日期: 2024 年 8 月 20 日

CNEX作为首届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的协办单位,邀请数十位包含国际及国内纪录片节展、海内外纪录片制作公司、播出平台的代表及项目导演或制片人,参与并策划“闭门会议”、“亚洲纪录片圆桌论坛”、“中外制作中项目(WIP)推介会”、“中外制作中项目(WIP)一对一”、“中外纪实影像精品交流沙龙”等板块。

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为指引,以纪实影像为媒介,持续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纪录片创作、交流和推广,搭建开放、平等、互利、共赢的国际影视文化及产业合作交流平台。

首届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在福建泉州举办。大会邀请来自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柬埔寨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国际组织负责人、知名国际纪录片节展主席、主流播出机构负责人、知名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与国内纪实影像行业齐聚一堂,分享纪实影像领域的探索经验和创新成果。

2023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板块介绍:

  • 闭门会议

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是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纪实影像文化交流活动,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下,持续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共建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大会特别设置“艺术指导委员会”,集结与会的国际专业人士担任艺术委员会委员,为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在首届大会期间研议并凝聚了共识,提出《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倡议》。

图: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闭门会议

图: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闭门会议

图: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闭门会议

  • 中外纪录片制作中项目推介会

与其他节展不同,入选海丝纪录片大会的WIP 的项目都是由各国际节展代表推荐。大会为正在寻求与中国决策人进行联合制作、在中国播出或资金机会的项目提供推介的平台及机会。同时,项目在会后与这些决策人进行一对一交流,进一步了解双方意愿与诉求。目前,2023年入选的项目中,已有2个项目完成,1个项目已入围202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

 图:中外制作中项目(WIP)推介会
 图:中外制作中项目(WIP)推介会
 图:中外制作中项目(WIP)推介会
 图:中外制作中项目(WIP)推介会
 图:中外制作中项目(WIP)推介会
  • 亚洲纪录片圆桌论坛

论坛从创作实践经验出发,由亚洲地区的纪录片节展主席、制播机构代表、导演等共同参与,分享亚洲纪录片的新意表达、特色创作,探索具有亚洲认同感的叙事方法和题材,寻找增进合作的可行范式,为促进全球文化格局多元化、包容化做出新贡献。

图:亚洲纪录片圆桌论坛
图:亚洲纪录片圆桌论坛
  • 中外纪实影像精品交流沙龙

为促进优秀纪实影像作品能够接触到更多发行渠道,进一步得到播出机会,大会设立精品交流沙龙,选取精品作品,向来自国内外流媒体平台、广播电视平台、发行商的代表进行项目展示和推介。

图:中外纪实影像精品交流沙龙

图:中外纪实影像精品交流沙龙

图:中外纪实影像精品交流沙龙

图:中外纪实影像精品交流沙龙

相關文章

2018 第一届IDF-CNEX纪录片工作坊
工作坊顾问及导师 2018年10月17日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IDF 培育计划”联手 CNEX 打造的剪辑工作坊如期举行。工作坊顾问陈玲珍女士、张钊维先生,导师廖庆松先生、卡罗尔·迪辛格(Carol Dysinger)女士、道格·布拉斯(Douglas Blush)先生和徐小明先生与入选项目作者经过一番熟悉后,便进入了正式的工作坊课程。在观看了《来来》《孔子梦》《半世缘》《Father Christmas》四个作品的粗剪情况后,导师组与作者围绕作品进行了深一步的讨论,并最终确定了分组。从10月18日起,导师组开始了针对 4 个入选项目进行为期 3 天的一对一指导。并通过顾问讲座及项目成果展示与讨论等多项内容,围绕着纪录片剪辑这一主题向工作坊学员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与观点,完成了对入选项目的全面扶持。 CNEX 联合创始人、工作坊顾问陈玲珍女士 CNEX 联合创始人、工作坊顾问张钊维先生 10月18日当晚,工作坊顾问及导师组和此届入选项目作者共同出席了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开幕仪式与红毯活动。 徐小明与卡罗尔·迪辛格 道格·布拉斯 入选项目作者合影 工作坊全体成员红毯合影 10月20日下午,工作坊的顾问、导师及入选项目作者共同观看了经过指导、修改后的项目成果,回顾与总结三天来的交流、收获与反思。其后,顾问与导师为作者们颁发了结业证书,工作坊圆满结束。 一对一课堂 有趣的课间瑜伽 工作坊结业,学员与导师合影 “IDF 培育计划”工作坊是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联合CNEX为培育未来纪录片新生力量而设置的公益性项目。此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充分彰显了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工作坊将持续关注入选项目及其作者的后续发展,也将继续为打造中国纪录片事业与人才培养孵化基地作出不懈的努力。 另外,我们也为此次无法到场参加工作坊、却怀有极大兴趣的年轻创作者们做了一次“课堂笔记”,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从中获益。   – 课堂笔记 – 廖庆松 一对一辅导项目:《Father Christmas》 “剪辑者要学会‘自约’,挑选正确的影像让观众自己感受,恰到好处的拿捏才是最好的。剪辑时要注意影片的节奏感,同时人物本身带有的味道是很重要的。另外,要学会在观众的角度去看待素材,让影片自己告诉你信息。” 讲座重点: 廖庆松老师在讲座中将剪辑类比作中国文学中的“赋”、“比”、“兴”。赋,即直抒其意。就如同好莱坞讲故事的方式,但缺点是太清楚、直接。比,则是用某个意象去解释另一个意象。兴,则类似于“以景传情”,用情感相同的不同事物传达信息。 剪辑师其实就是一直在跟自己对话,剪辑时不要被自我的意识所控制。导演从完成剧本到开拍的过程中,会经历多种外界因素,很多时候剧本其实已经改变了,而导演可能不自知,导致不能客观地看待素材。所以面对素材时,要保持“空无感”。 片子拍完后,导演看素材时常常会联想现场。因而廖庆松老师建议至少隔两周再看素材。 廖庆松老师分享了剪辑的几个原则:剪辑时,只有影像反馈眼睛这一个方向;直接感受影像时所产生的念头至为重要;至少看 3 遍素材才会清楚素材背后的含义;对于影像不要有好恶,而是用感觉去调整。 剪辑师可以跳过导演的执念,但要很清楚影片的核心,观察语言是否统一。   – 课堂笔记 – 道格·布拉斯 一对一辅导项目:《孔子梦》 “剪辑是个过程,不要为了结果而牺牲过程。在剪辑的过程中,要从片子整体去看,对每场戏的内容做笔记,用便签纸贴在墙上,概括出主要发生的内容,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人物线索。这样会使我们对片子的整体有更好的把握。同时,要懂得取舍。对影片结构有影响的‘彩蛋’要选择性舍去,或者在片中铺垫这个彩蛋。” 讲座重点: 在面对全体学员的讲座中,布拉斯先生对纪录片作者提出了真诚的建议。 他提出,一部纪录片就是导演本人的名片,它可以使观众与投资方更清楚地了解你的风格。人物是一部纪录片的重点,他们的演绎可以使观众明白纪录片的主题。在结构上,除好莱坞三段式的叙述方式外,还存在很多不同的叙述方式。拍摄纪录片时应多加探索,不要过于紧抓预设,对故事的走向也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同时,开场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开场可以给观众惊喜。开场白需要先抓住观众的兴趣,再慢慢叙事。 另外,布拉斯先生还分享了他的经历和故事。他笑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如同间谍片一样刺激。他本人的一部纪录片拍摄完毕后,故事只占原本构想的三分之一。所以导演应该跟着片子走,跟着现实的情况走,而不是让片子反映自己的主观意向。 […]
2019 第二届IDF-CNEX纪录片工作坊
第三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The 3rd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简称“IDF 2019”)是由浙江省广播电视局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专业纪录片盛会。以“我·纪录·事实”为宣言,是集纪录片推优、展播、提案、论坛、工作坊于一体的高品质人文艺术平台,于2019年10月18日-20日在杭州西子湖畔中国美术学院举行。 “IDF-CNEX 工作坊”从征案公布以来收到了来自全球华人关于不同主题的项目投递。在10月17日-20日为期 4 天的活动里,国际导师团孔劲蕾、道格·布拉斯、周强及大卫·蒂格四位导师,针对《伽罗沙曳》《到洋人街去》《梦想唐人街》《人民医院》四部自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的入选作品进行了一对一辅导和讲座。通过粗剪看片、分组交流、一对一指导、顾问讲座及项目成果展示与讨论等多项内容,共同为影片打磨出更多的可能性,通过探究说好故事的方式以激励更上层楼的创作。 孔劲蕾导师与《伽罗沙曳》导演沈蕊兰 导师道格·布拉斯和《到洋人街去》导演华伟成 “桂花香中和导师、作者们共度的四天收获了不少,不仅对剪辑上的技巧、故事结构、人物情绪变化的处理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路,也看到了不同身份的纪录片导演作为观察者在创作过程中漫长的的自省和自察。剪辑真的是手艺活,长片也是一场修行。” ——《伽罗沙曳》导演沈蕊兰   “工作坊结束了的这几天,我还是不断回想起当时的各种具体细节。这其中不仅有各位导师所做的一对一的具体指导,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剪辑的神奇魔力,也有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对电影艺术的深度思考,以及他们身上的那种敬业较真的精神和态度,我为这些而感动。” ——《到洋人街去》华伟成导演 周强导师和《梦响唐人街》导演童辉 “用剧情片的思维去剪辑纪录片——工作坊的几位导师帮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看到了纪录片剪辑在细节表达上、情绪构建上的许多新思路。我的一对一导师周强老师更是提供了许多四两拨千金的剪辑想法,让我连连叫绝。更可贵的是,我的作品能得到在场的导师、导演、顾问和其他学员们加起来十个人的建议与反馈,真的是vip服务了——不多说了,我要接着整理大家的反馈意见、努力剪辑了!” ——《梦响唐人街》导演童辉 “工作坊老师们的建议实在太好,导致我每天早上5点醒了就忍不住马上起床来消化和整理昨天的笔记。前段时间自己剪的云里雾里,头缩在脖子里看不清整片森林,老师们三两句话就点出了核心问题,把我想了好久没想通的事情一两句话就都说通了。以前参加了一些海外的工作坊第一次接触到国内的剪辑大师感觉又进入了一个新世界。觉得自己特别幸运,CNEX 和 IDF都太棒了。” ——《人民医院》导演陈思毅 中国美术学院的同学们作为本次工作坊的观察学员,也全程参加了工作坊讲座及一对一分组工作等环节。 “在工作坊学习以前,我认为一部影片最重要的就是情节,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影片,百分之九十的观众对影片作出的评价都是基于叙事情节,但是经过几天学习,我发现剪辑是电影的精髓,尤其在跟随孔劲蕾老师和沈蕊兰导演分组剪片以后,通过不断修剪,影片逐渐有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恰好近期我刚刚结束第一个纪录片的拍摄,通过几天短暂的学习,我对纪录片也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对下一步剪辑工作的开展也更加有信心,思路也更加开阔起来。” —— 中国美术学院 雷奉溢 “在工作坊的最后,导师们讲到纪录片是自由的。不像剧情片,纪录片不会受到剧本、类型或是其他的限制,纪录片在保留美感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有剧情片的节奏。但同时你无法决定最后的成片,纪录片的故事走向无法被导演意向改变。纪录片的规矩少、即兴素材多,这也让剪辑有了更多可能,让影片的完成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纪录片不应固步自封。” ——中国美术学院 周茜 “与我本专业最接近的是音效设计和配乐方面在纪录片中的作用。在本次学习的导师讲座环节,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孔劲蕾老师提到“纪录片的声音创作非常重要“。当画面的冲击力不够时,夸张的音效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本次IDF学院的旁听学习中,让我对纪录片的拍摄到剪辑都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也让我对纪录片乃至整个影视(行业),都产生了更强烈的热爱和追求。十分高兴能参与这次的旁听学习,希望在不久后,我也能够参与到一些纪录片的拍摄和剪辑中去,与更多热爱纪录片的导师和导演交流学习,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 —— 中国美术学院 夏靖茹 – “IDF-CNEX”工作坊入围项目介绍 – ·《到洋人街去》 项目介绍: 现实中,孙治国是流浪在重庆洋人街游乐园中的一个疯子;影片中,他则像是降临在洋人街的一个外星人。影片以“外星人”——孙治国的行动和观看为线索,将洋人街现实中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以三幕的形式串联。“外星人”——孙治国在洋人街的游历在经过了“着陆”“过渡”“纠缠”几个阶段之后,他乘UFO离开了地球。 导演介绍: 华伟成,200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获电影学硕士学位。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影像艺术研究方向。现工作于重庆大学,主要以摄影,实验录像和纪录片的方式,关注政治权力、资本逻辑等多重压力下普通人的生存境况,通过与“粗糙”“贫困”“废墟”“细菌滋生”“非理性”的遭遇来重建真实与现实的联系。    ·《迦罗沙曳》 项目介绍: 108天的跟踪记录,一次中断的朝圣之旅,一个深埋心底的出家愿望,一场不知何去何从的生活。 在四川的庙里,宽远准备好了僧衣,瞒着母亲,把工作辞了,铁了心要去出家。在这一年内,好友出家,亲人离世,去远方朝圣,师父圆寂……当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出现了种种困境,在理想生活与矛盾现实的双重压力下,他逐渐陷入一种不自知的迷茫……  导演介绍: 沈蕊兰,影像艺术家、导演。1993年生于苏州,现工作生活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基本视觉研究所。以影像为主要创作媒介,结合摄影、装置、文本,作品多基于个人体验和真实事件,用模糊时间和叙事的方式,构想现实生活中的虚构成分,并以此为线索构建以视觉为导向的感知体验。作品曾获北京国际短片联展(BISFF)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潮汐奖,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罗中立美术馆、三尚当代艺术馆等地展播。 ·《梦响唐人街》 项目介绍: 纽约唐人街的一家华裔少年剧社,被迪士尼选中排演少年版《冰雪奇缘》。随着排练的深入和演出的临近,几位少年不知不觉地颠覆着刻板印象、挑战着家庭传统,也寻找着华裔身份认同。这是一个以戏剧为引子,以孩子为讲述者,以成长为母题,反映美国社会华裔群体现状的故事。 导演介绍: 童辉,来自北京。从高中开始制作电影和纪录片短片。本科时就读美国康奈尔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纪录片方向。现为澎湃新闻非虚构专栏“镜相”撰稿人,独立纪录片导演。《梦响唐人街》是他的首部纪录长片作品。 黄思琪,来自新加坡。2013-2018 年在新传媒《今日报》TODAY 任资深记者,报道与刑事司法、外劳员工、及卫生有关的新闻。为了进一步提升利用多媒体讲故事的技巧,来到哥大新闻学院学习纪录片拍摄。《梦响唐人街》也是她首部纪录片作品。 […]
2021 第三届IDF-CNEX纪录片工作坊
第五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 The 5th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简称“IDF2021”)是由浙江省广播电视局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专业纪录片盛会,是集纪录片推优、提案、展播、论坛、工作坊于一体的高品质人文艺术平台。本届年度主题为“感·知”,于2021年10月22日-25日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 “IDF学院”培育单元是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为培育未来纪录片新生力量而设置的公益性项目,面向高校师生、纪录片工作者以及纪录片学者,打造以“纪录片新生代”为主题的培育计划。2021年“IDF学院”联手CNEX打造以剪辑为特色的专业工作坊,为国际纪录片大师与中国青年导演搭建国际制作、教育、学术交流的合作平台,挖掘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貌,助力中国纪录片事业的蓬勃发展。 “IDF学院”培育单元从征案公布以来收到了来自全球华人关于不同主题的项目投递。在IDF学院为期 4 天的活动里,导师团针对4个入选项目进行培训与辅导。从叙事和剪辑的角度,通过粗剪看片、分组交流、一对一指导、顾问讲座及项目成果展示与讨论等多项内容,共同为项目打磨出更多的可能性,完成对入选项目的全面扶持。 10月25日上午,“IDF学院”培育单元进行了项目成果展示与讨论。结合四个项目的改造,从理念到角度、从人物塑造到叙事逻辑、从纸上剪辑到素材归纳,展开了深入交流。与会人员有:电影监制、剪辑师周强,剪辑师萧汝冠,剪辑师李博,剪辑师于晓川;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工作坊单元总监魏伟;CNEX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奥斯卡影艺学院会员陈玲珍,CNEX共同创办人暨制作总监、奥斯卡影艺学院会员张钊维,CNEX内容总监暨合伙人程十卉;导演杜帆、苏家铭、杨皓、蒋春华;还有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专业的20位旁听生。 首先汇报展示的是《花儿》项目的苏家铭导演,他以李博导师的场记表为样板,制作人物表和人物大事年表,整理了拍摄跨度十年的素材,将人物放在家庭的布局中梳理变化,历炼了把材料回到炉里重新锻造的能力。李博导师进一步补充到,《花儿》的故事没有强烈冲突,可以在素材跨越的时间长河中,抓取生活里平凡且动人的点滴。 《野生导演》杨皓导演感谢萧汝冠导师为作品打开视角:从以猎奇为意图地聚焦在人物身上,转变为以人物为切入口、映射整个义乌市场的环境和生态,因而在梳理素材和故事线的过程中,发现了隐藏在角落的“仅自己可见的素材”,重塑了看待素材的角度和对素材的敏感度。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蒋春华导演收获了通过纸上剪辑、用故事片思维梳理结构的方法论。他重新思考了纪录片的作者性与公共性、社会性的关系,认为“片子有自己的命运”,将作品打破重来。在于晓川导师的指导和旁听生同学们的协作下,将主要人物由8位提炼为3位,围绕人物的起承转合,将5小时47分钟的粗剪版本精剪为90分钟,给作品打通了新的脉络。 《别样的幸福》杜帆导演在周强导演的指导下,弱化了作品的事件性:“事件性是一时的,抛开事件强调人物,留存不易过期的情感性内容”。同时拉出作品中的全部台词,修整了部分过于直白表达的内容,赋予作品留白的空间和“隐性”的力量。 随后,导师顾问团和导演、教师同学们总结交流了心得体会,张钊维顾问以“克期取证,悟后起修”,赞扬大家在极限时间内付出的努力,期许“结束之后才是开始”。于晓川导师谈到被年轻导演的较劲感染:“执念可以是阻碍也可以是助力,能够激发灵感;在较量的过程中,作品可能生发出新的方向,也许这就是周强老师提到的剪辑师‘担当’。陪片子走过这段历程,就是我的担当。” 最后,导师李博、周强、萧汝冠、于晓川给导演苏家铭、杜帆、杨皓、蒋春华颁发了结业证书,全部与会人员合影留念,2021年“IDF学院”培育单元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