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项目与产业的融合,自第二届起,训练营升级为“创作+提案”模式,涵盖了【创作训练营】、【提案大会】以及【项目一对一】三大核心板块。此模式通过“创作指导+产业对接”的方式,致力于为长片创作提供精准指导,并寻求全产业链的协同支持。 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于9月13日在平潭海岛客厅举办“生生不息”成长计划提案大会,邀请到8位业界一流电影公司、机构组成的决策人团队。他们分别是:CNEX视纳华仁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陈玲珍、北京无限自在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玮杰、禾和影业有限公司副总裁管丹丹、抖音纪录片板块负责人吴璇、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制片部经理陈昌业、北京聚合影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斯童、冬春影业总经理及制片人赵媛以及哗哩哗哩副总裁卢梵溪。 11个入选项目经过专业导师3天全方位的培训后,创作者们首次在这里直接面对由播出平台、出品方、投资人等组成的市场决策团队检验,并获得一对一洽谈合作的机会。 《夏季热》 导演、编剧:王思曼 项目阐述: 短片讲述了刚刚结束一段草率婚姻的三爻,与辛亥离奇重逢,在接下来的两天一夜里,二人热烈又短暂的相聚分离过程。 作品目前是一部30分钟左右的剧情短片,已经完成了初剪,未来准备发展成一个90分钟的长片。目前的诉求是需要大概5万的后期资金,更远一点的目标就是希望之后能去参加一些节展、上线一些平台。 决策人点评: 一定要找到影片跟观众之间的联系,思考如何能够引起观众想要一直看下去的兴趣。这部作品让我想到Lady Gaga那个片子,如果你能把它往那儿靠的话,市场缘会比较好。 ——决策人 陈玲珍 《过江的男孩》 导演、编剧:张开⽻ 项目阐述: 我带来的是一个东北农村的公路轻喜剧,是一个男人和一个男孩的尴尬之旅。我的灵感来源是霍华德.霍克斯,想利用东北平原比较宽阔的特点,用一种平面化、舞台化的效果去营造喜剧特点,去展现东北人和环境的关系。 目前只拍了20分钟的短片,还在修剪中,未来想发展成长片。短片侧重于描述一个事件,而长片将注入更多的本土性、喜剧性的表达。 决策人点评: 如果要改编成长片的话,可看性和商业性比较重要,所以 我建议关于在编剧的过程中可以再深入完成人物的丰富性。 ——决策人 管丹丹 《僵尸外公》 导演、编剧:钱柠 项目阐述: 本片将僵尸片与私人表达进行融合,描述一个男孩对他患阿兹海默症外公的复杂情感。看着最亲的人在疾病中坠入深渊,和在僵尸片中看见旁人变成僵尸而无法拯救TA的感受十分相似。影片兼具社会养老议题、东方奇幻元素的呈现。 我想为这个短片找最后一笔完善它的资金,同时用这笔资金将它开发成长片,构建更完整的世界观。 决策人点评: 想要在大陆上院线或者面向更多的大众,要平衡好类型外观和你的主题表达。另外在世界观设置上,目前还是偏西方,未见得合适我们这的观众。我很喜欢这个创意,但还是要多从整体上去想想。 ——决策人 陈昌业 《宛若回声》 导演:王⼀惠 项目阐述: 我的纪录片拍摄了戏剧疗愈剧团心剧社的幕后故事:人们如何以“我有一个故事”的方式去面对人生中的痛楚、喜悦和温存。纪录片的主角是一群40、50多岁的女性,她没有传统意义上舞台上曼妙身材,但有的是与凡人无间的饱经风霜的面容。希望观众看到故事主线人物台上和台下交错的人生故事。 现在已经拍摄了超过260小时4K影像素材,即将再拍摄一年。这是我们这次来到影展的合作诉求,是想找到合适的播出平台。 决策人点评: 艺术疗愈这个概念可能对于大多数互联网用户来说门槛还蛮高的,所以导演需要给大家一个理由,为什么你要拍TA们,或者观众为什么要看TA们。另外你拍摄的空间像一个“茶馆”,其实可以从中挖掘普通人讲故事的幽默性和有趣。 ——决策人 吴璇 《我将停留在哪里》 导演:李诗煜 项目阐述: 我的主人公叫什尼亚克约瑟翰庞麦郎,他的本名叫庞明涛, 2014年因为一首《我的滑板鞋》而被大家所熟知。这个片子将讲述导演以双重视角、两个身份跟随庞麦郎在现实世界以及平行世界里不断轮回的故事。动画将会贯穿在其中,搭建起他的整个“Germentoe”平行世界。 目前我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剪辑大纲,以及5个小时的导演初剪,希望在这里能够寻求到后期的联合制作或者是部分的资金支持。 决策人点评: 希望片中能呈现庞麦郎和推动着他去做出一些决定的旁人的动机,因为它涉及到这个人物塑造的精神层面和现实困境。 ——决策人 杨斯童 《我年轻的艺术家们》 导演:陈⽂瀚 项目阐述: 三位来自闽南小城一所普通高中的艺考生,是新冠疫情暴发后首批经历高考走向社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