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第六届圣丹斯-CNEX纪录片工作坊

2016 第六届圣丹斯-CNEX纪录片工作坊

發佈日期: 2016 年 9 月 26 日

圣丹斯影展于1984年由影星罗伯特·雷德福创立,每年在美国犹他州总部举办影展,是全球独立制片重要的发声舞台。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DFP)专注于支持全球纪实影像工作者制作反映当代社会变迁尤其是人性关怀的纪录电影。Sundance-CNEX纪录片工作坊,期望通过一年一度的工作坊与论坛,为华人纪录片创作者搭建一个与国际专家交流的平台。

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激发华人导演通过纪录片留下时代印记。2011年,圣丹斯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与CNEX合作,举办纪录片工作坊,与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交流和指导。2011-2014的三届工作坊共有41个项目参加,包括王久良《塑料王国》,杜海滨《少年*小赵》,李海培《未婚妈妈》,张楠《我的生命线》,沈可尚《幸福定格》、傅榆《我在台湾我正青春》……


第五届圣丹斯-CNEX纪录片论坛于2016年5月15日在北京前沿艺术中心盛大举办。这是中美纪录片工作者进行创作交流的年度盛会,本次论坛嘉宾阵容强大,包括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创意合作主管理查德·雷·佩雷兹,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离巨星二十英尺》剪辑指导道格·布拉斯,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导演周浩、张侨勇,美国电影剪辑师荣誉协会成员钱孝贞,美国资深纪录片剪辑师和顾问麦特·马丁,《喜马拉雅天梯》和《我在故宫修文物》制片人雷建军,CNEX联合创始人陈玲珍和张钊维。每位顾问都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出发,和观众分享了纪录片从选题到拍摄再到剪辑以及后期投报电影节的各种经历与“奥秘”,现场观众也踊跃参与互动,促成了此次论坛的圆满落幕。

顾问合影(左起麦特·马丁,张侨勇,钱孝贞,道格·布拉斯,理查德·雷·佩雷兹)

陈玲珍和理查德·雷·佩雷兹开幕欢迎致辞

现场观众

理查德谈圣丹斯纪录片项目与基金申请

张钊维介绍《喜马拉雅天梯》制片人雷建军

周浩导演谈纪录片创作中的中方与西方的视角 

杜海滨导演谈与剪辑师的合作

陈玲珍做最后的回顾与总结

论坛嘉宾合影

Sundace-CNEX  Workshop

15号论坛结束后,顾问们又于16日-19日对此次征选上来的四个纪录片项目进行了一对一的剪辑指导。入选的四个项目分别是张楠导演的《黄河谣》、王久良导演的《塑料王国》、吴建新导演的《高楼背后》、董雪莹导演的《入戏》。经过四天导演、剪辑师以及剪辑顾问的热烈打磨、探讨,导演们又为影片的结构和叙事寻找到了新的可能性,并于工作坊的最后一日展示了项目成果,分享了心得与收获。

道格·布拉斯指导《黄河谣》剪辑

麦特·马丁指导《塑料王国》剪辑

张侨勇指导《高楼背后》剪辑

钱孝贞指导《入戏》剪辑

导演的成果展示与收获
· 张楠《黄河谣》

张楠说——

“刚刚展示的只是一小段素材,但是通过前两天素材的重新梳理,我看到了我下一步工作中影片的某种形态和节奏……这次可能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一个确认,我现在做的一些事情到了一个点,但是还可以再往上,我收到了很多建议和意见,有些是特别直接的,而且我真的把每一种意见都收集下来,我会仔细考量每一种建议以及其后面的逻辑是什么,感受是什么,我会做衡量,尽可能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昨天(和道格)就像火花四溅,一直在聊天,聊着聊着有点癫狂了。”

 

“道格给我们看了他们工作中很多纸条的使用方法,然后学到了更有操作性的细节,比如说他们会把纸条分颜色,按照角色去划分,其实在我的影片中我最在意的是‘季节问题’,因为我没办法把很多的可能的情节剪在一起就是因为我办法过季节这一关,但是后来道格给我看了他剪的一个影片后,我发现我还可以做更多的剪辑上的尝试……”

· 王久良《塑料王国》

王久良说——

“相比于从前,我的影片将会有三个比较大的改变。最大的改变就是人物、主线的改变,所以接下来我和剪辑师探讨如何强化主线,我们花了很多时间重新回到素材,寻找跟主题相关的,我不能保证重新找到的这些素材是最好的、最精彩的,但是至少提供了某种成功的可能。”

“我的感受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幸运’,首先我认为我们的片子是幸运的,一部影片能够受到这么多业内同仁的支持,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知道大家共同的目标是把一部影片的力量带给更多的人,这是我们期望看到的;其次,我觉得我个人是幸运的,中国、美国那么遥远,全世界六十多亿人口就我们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用中国话讲就是一种‘缘分’,所以我感觉非常的幸运,感谢在座的每一位。”

· 吴建新《高楼背后》

吴建新说——

“我的片子从开拍到现在已经四年了,自己剪片子也剪有两年了,我的这棵树是长在房间里面的,它拼命地往上长,就开始充满整个房间,在这个房间里面纠结,这个工作坊的意义就在于帮我把天花板给打开了,所以我说我‘成功’了,是因为我看到了天空,原来还有一种更广阔的可能性摆在我面前,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成功,而不仅仅是影片本身的成功,整个的视界一下子开阔了,这是工作坊对我最大的收获。”

“季节,对于季节的执着侨勇让我放下,作为导演我们太了解背后的一切,重新看一百多个小时的素材,从里面重新找到人物,不是找到议题上的线索,而是人物上情感上的线索,我要重新从素材中找到他们。”

· 董雪莹《入戏》

董雪莹说——

“和Jean(钱孝贞)一起剪辑的过程中,我学到的第一点就是要尊重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打断对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先说了一个故事,Jean就在我的时间线上把我剪得每一场戏都看了一遍,在看的过程中她提了很多建议,比如说,场与场之间缺少‘水泥’,场与场之间顺序的改变那整个感觉就变了,让我在剪辑的概念上有了更多的认识。”

“我昨天说感受用的是‘斗争’这个词,我的这个‘斗争’不是说跟谁去‘争斗’,而是我内心的一种‘struggle’,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知道我应该慢下来,慢下来…我不能一个月、两个月内就出粗剪,这样有点仓促。”

相關文章

2018 第一届IDF-CNEX纪录片工作坊
工作坊顾问及导师 2018年10月17日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IDF 培育计划”联手 CNEX 打造的剪辑工作坊如期举行。工作坊顾问陈玲珍女士、张钊维先生,导师廖庆松先生、卡罗尔·迪辛格(Carol Dysinger)女士、道格·布拉斯(Douglas Blush)先生和徐小明先生与入选项目作者经过一番熟悉后,便进入了正式的工作坊课程。在观看了《来来》《孔子梦》《半世缘》《Father Christmas》四个作品的粗剪情况后,导师组与作者围绕作品进行了深一步的讨论,并最终确定了分组。从10月18日起,导师组开始了针对 4 个入选项目进行为期 3 天的一对一指导。并通过顾问讲座及项目成果展示与讨论等多项内容,围绕着纪录片剪辑这一主题向工作坊学员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与观点,完成了对入选项目的全面扶持。 CNEX 联合创始人、工作坊顾问陈玲珍女士 CNEX 联合创始人、工作坊顾问张钊维先生 10月18日当晚,工作坊顾问及导师组和此届入选项目作者共同出席了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开幕仪式与红毯活动。 徐小明与卡罗尔·迪辛格 道格·布拉斯 入选项目作者合影 工作坊全体成员红毯合影 10月20日下午,工作坊的顾问、导师及入选项目作者共同观看了经过指导、修改后的项目成果,回顾与总结三天来的交流、收获与反思。其后,顾问与导师为作者们颁发了结业证书,工作坊圆满结束。 一对一课堂 有趣的课间瑜伽 工作坊结业,学员与导师合影 “IDF 培育计划”工作坊是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联合CNEX为培育未来纪录片新生力量而设置的公益性项目。此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充分彰显了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工作坊将持续关注入选项目及其作者的后续发展,也将继续为打造中国纪录片事业与人才培养孵化基地作出不懈的努力。 另外,我们也为此次无法到场参加工作坊、却怀有极大兴趣的年轻创作者们做了一次“课堂笔记”,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从中获益。   – 课堂笔记 – 廖庆松 一对一辅导项目:《Father Christmas》 “剪辑者要学会‘自约’,挑选正确的影像让观众自己感受,恰到好处的拿捏才是最好的。剪辑时要注意影片的节奏感,同时人物本身带有的味道是很重要的。另外,要学会在观众的角度去看待素材,让影片自己告诉你信息。” 讲座重点: 廖庆松老师在讲座中将剪辑类比作中国文学中的“赋”、“比”、“兴”。赋,即直抒其意。就如同好莱坞讲故事的方式,但缺点是太清楚、直接。比,则是用某个意象去解释另一个意象。兴,则类似于“以景传情”,用情感相同的不同事物传达信息。 剪辑师其实就是一直在跟自己对话,剪辑时不要被自我的意识所控制。导演从完成剧本到开拍的过程中,会经历多种外界因素,很多时候剧本其实已经改变了,而导演可能不自知,导致不能客观地看待素材。所以面对素材时,要保持“空无感”。 片子拍完后,导演看素材时常常会联想现场。因而廖庆松老师建议至少隔两周再看素材。 廖庆松老师分享了剪辑的几个原则:剪辑时,只有影像反馈眼睛这一个方向;直接感受影像时所产生的念头至为重要;至少看 3 遍素材才会清楚素材背后的含义;对于影像不要有好恶,而是用感觉去调整。 剪辑师可以跳过导演的执念,但要很清楚影片的核心,观察语言是否统一。   – 课堂笔记 – 道格·布拉斯 一对一辅导项目:《孔子梦》 “剪辑是个过程,不要为了结果而牺牲过程。在剪辑的过程中,要从片子整体去看,对每场戏的内容做笔记,用便签纸贴在墙上,概括出主要发生的内容,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人物线索。这样会使我们对片子的整体有更好的把握。同时,要懂得取舍。对影片结构有影响的‘彩蛋’要选择性舍去,或者在片中铺垫这个彩蛋。” 讲座重点: 在面对全体学员的讲座中,布拉斯先生对纪录片作者提出了真诚的建议。 他提出,一部纪录片就是导演本人的名片,它可以使观众与投资方更清楚地了解你的风格。人物是一部纪录片的重点,他们的演绎可以使观众明白纪录片的主题。在结构上,除好莱坞三段式的叙述方式外,还存在很多不同的叙述方式。拍摄纪录片时应多加探索,不要过于紧抓预设,对故事的走向也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同时,开场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开场可以给观众惊喜。开场白需要先抓住观众的兴趣,再慢慢叙事。 另外,布拉斯先生还分享了他的经历和故事。他笑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如同间谍片一样刺激。他本人的一部纪录片拍摄完毕后,故事只占原本构想的三分之一。所以导演应该跟着片子走,跟着现实的情况走,而不是让片子反映自己的主观意向。 […]
圣丹斯 & CNEX 纪录片工作坊2011简介 纪录片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形式和关键性的文化实践。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圣丹斯电影节的最初用意是帮助和扶持全球的独立制片人,其中也包括纪录片。今年圣丹斯电影节的主办方——圣丹斯学会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的专家将要来到中国,联手华人纪录片基金会CNEX在北京举行纪录片工作坊,给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创作者带来面对面提供建议和指导的机会。 纪录片工作坊在4月13日至15日间在CNEX北京办公室举行,面相全国范围内的导演和制片人征集十个纪录片方案,给予前期调研、脚本创作、如何用镜头讲故事、国际制片经验、国际纪录片市场等帮助,致力于帮助中国独立纪录片创作者搭建一个与国际纪录片专家交流的平台。 工作坊顾问 卡拉·莫提斯(Care Mertes)——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总监 斯坦利·尼尔森(Stanley Nelson)——资深纪录片导演 曾奕田(Arthur Dong)——资深纪录片制片人、导演、编剧、剪辑及发行人 范立新——纪录片导演 圣丹斯 & CNEX 纪录片工作坊入选名单 《爱国90》杜海滨,北京 《大巴扎的天空》郝智强,北京 《晴朗的天空》哈乐夫,北京 《江河应犹在》刘礼昌,北京 《山上之城》沙洛,上海 《阿芙蓉》马占冬,成都 《扎西和易寰》王云龙,昆明 《慢步人生》李融,北京 《上海青年》高子鹏、吴梦,上海 《纺织城》王杨,西安 《对岸》蔡崇隆,台湾  
2023 CNEX x IM“ 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
为深化项目与产业的融合,自第二届起,训练营升级为“创作+提案”模式,涵盖了【创作训练营】、【提案大会】以及【项目一对一】三大核心板块。此模式通过“创作指导+产业对接”的方式,致力于为长片创作提供精准指导,并寻求全产业链的协同支持。 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于9月13日在平潭海岛客厅举办“生生不息”成长计划提案大会,邀请到8位业界一流电影公司、机构组成的决策人团队。他们分别是:CNEX视纳华仁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陈玲珍、北京无限自在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玮杰、禾和影业有限公司副总裁管丹丹、抖音纪录片板块负责人吴璇、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制片部经理陈昌业、北京聚合影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斯童、冬春影业总经理及制片人赵媛以及哗哩哗哩副总裁卢梵溪。 11个入选项目经过专业导师3天全方位的培训后,创作者们首次在这里直接面对由播出平台、出品方、投资人等组成的市场决策团队检验,并获得一对一洽谈合作的机会。 《夏季热》 导演、编剧:王思曼 项目阐述: 短片讲述了刚刚结束一段草率婚姻的三爻,与辛亥离奇重逢,在接下来的两天一夜里,二人热烈又短暂的相聚分离过程。 作品目前是一部30分钟左右的剧情短片,已经完成了初剪,未来准备发展成一个90分钟的长片。目前的诉求是需要大概5万的后期资金,更远一点的目标就是希望之后能去参加一些节展、上线一些平台。 决策人点评: 一定要找到影片跟观众之间的联系,思考如何能够引起观众想要一直看下去的兴趣。这部作品让我想到Lady Gaga那个片子,如果你能把它往那儿靠的话,市场缘会比较好。  ——决策人 陈玲珍 《过江的男孩》 导演、编剧:张开⽻ 项目阐述: 我带来的是一个东北农村的公路轻喜剧,是一个男人和一个男孩的尴尬之旅。我的灵感来源是霍华德.霍克斯,想利用东北平原比较宽阔的特点,用一种平面化、舞台化的效果去营造喜剧特点,去展现东北人和环境的关系。 目前只拍了20分钟的短片,还在修剪中,未来想发展成长片。短片侧重于描述一个事件,而长片将注入更多的本土性、喜剧性的表达。 决策人点评: 如果要改编成长片的话,可看性和商业性比较重要,所以 我建议关于在编剧的过程中可以再深入完成人物的丰富性。 ——决策人 管丹丹 《僵尸外公》 导演、编剧:钱柠 项目阐述: 本片将僵尸片与私人表达进行融合,描述一个男孩对他患阿兹海默症外公的复杂情感。看着最亲的人在疾病中坠入深渊,和在僵尸片中看见旁人变成僵尸而无法拯救TA的感受十分相似。影片兼具社会养老议题、东方奇幻元素的呈现。 我想为这个短片找最后一笔完善它的资金,同时用这笔资金将它开发成长片,构建更完整的世界观。 决策人点评: 想要在大陆上院线或者面向更多的大众,要平衡好类型外观和你的主题表达。另外在世界观设置上,目前还是偏西方,未见得合适我们这的观众。我很喜欢这个创意,但还是要多从整体上去想想。 ——决策人 陈昌业 《宛若回声》 导演:王⼀惠 项目阐述: 我的纪录片拍摄了戏剧疗愈剧团心剧社的幕后故事:人们如何以“我有一个故事”的方式去面对人生中的痛楚、喜悦和温存。纪录片的主角是一群40、50多岁的女性,她没有传统意义上舞台上曼妙身材,但有的是与凡人无间的饱经风霜的面容。希望观众看到故事主线人物台上和台下交错的人生故事。 现在已经拍摄了超过260小时4K影像素材,即将再拍摄一年。这是我们这次来到影展的合作诉求,是想找到合适的播出平台。 决策人点评: 艺术疗愈这个概念可能对于大多数互联网用户来说门槛还蛮高的,所以导演需要给大家一个理由,为什么你要拍TA们,或者观众为什么要看TA们。另外你拍摄的空间像一个“茶馆”,其实可以从中挖掘普通人讲故事的幽默性和有趣。 ——决策人 吴璇 《我将停留在哪里》 导演:李诗煜 项目阐述: 我的主人公叫什尼亚克约瑟翰庞麦郎,他的本名叫庞明涛, 2014年因为一首《我的滑板鞋》而被大家所熟知。这个片子将讲述导演以双重视角、两个身份跟随庞麦郎在现实世界以及平行世界里不断轮回的故事。动画将会贯穿在其中,搭建起他的整个“Germentoe”平行世界。 目前我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剪辑大纲,以及5个小时的导演初剪,希望在这里能够寻求到后期的联合制作或者是部分的资金支持。 决策人点评: 希望片中能呈现庞麦郎和推动着他去做出一些决定的旁人的动机,因为它涉及到这个人物塑造的精神层面和现实困境。 ——决策人 杨斯童 《我年轻的艺术家们》 导演:陈⽂瀚 项目阐述: 三位来自闽南小城一所普通高中的艺考生,是新冠疫情暴发后首批经历高考走向社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