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CNEX x IM“ 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

2021 CNEX x IM“ 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

發佈日期: 2024 年 9 月 13 日

在2021年,CNEX与IM两岸青年影展携手开设了第一届“ 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训练营向首届IM两岸青年影展的前120名优秀选手征集长片项目,经过严格筛选,最终有8组学员成功入围。

首届“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邀请了王小帅、李睿珺、阿美、徐小明、唐大年、萧汝冠、廖庆松七位导师,为学员们提供了为期四天的密集训练课程。七位导师分别就导演与剪辑的关联、漫谈“一场戏”、低成本电影的筹备与制作、影片制作与监制的联系、从剧本到影像的转化、借白居易叙事展开生门剧集、以及编剧的核心七场讲座,深入探讨了长片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

(徐小明导师)

“导演在准备剧本,下笔前,一定要有摄影机意识,透过镜头将你看到的活动和在场景中人物的“状态”与“动作”进行描述,如此,就不会出现大量人物的心理描述,或想当然尔的去填充大量的对白,也就是在剧作阶段完成可视觉化的故事。电影不是小说,我们打开小说,可以想像。你如果回去重新翻看喜欢的小说,你会发现它在前面两三页里,可能出现时间、空间大量的跳跃,那是小说中“文字”的魅力,但是电影恰恰没有办法这么自如的像文字一样在时间跟空间里游走。所以,如何视觉化你的故事,是导演创作的第一步。”

——「导演与剪辑的关系」徐小明

(唐大年导师)

“场”其实是从戏剧里面借来的概念,所谓一场就是一个空间。我现在写剧本的时候最关心两件事:一个是怎么突破“场”的概念,先说怎么突破“场”,刚才徐导也说小说跟电影是不同的,因为小说很多东西没法拍,你必须得重新去找一个视觉化的方式去拍。小说叙述得特别自由,它可以有人物的行动、人物的内心,在一句话里就可以跨很长的时空,也可以有很具体的对话。但是电影如果你局限在“场”,就变成了零碎的戏剧,如果电影人真能像文学一样叙述得那么自由,那就是这部电影高级的地方,这个反而需要去琢磨。

——「漫谈“一场戏”」唐大年

(李睿珺导师)

“我们都是在日常里去提炼电影,但是我们又在电影里去还原日常,其实这就是拍电影的过程。尤其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低成本电影,那些独特的东西都是你在不经意间、在生活中捕捉的那些东西,因为每个人对一个事情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它具有独特性,但又有普遍性,那其实是有价值、有魅力的地方,你如何在生活中捕捉到这些魅力,然后够放在你的剧本里面,最后呈现到你的电影里,让观众再感知到,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觉得先过正常人过的日子,多去体验生活,多去了解身边的人和事,如果找不到更多的钱,那就用一个低的预算先去操作。”

——「低成本电影的筹备与制作」李睿珺

(廖庆松导师与学员)

“监制对我来讲,从剧本开始我就要拷问、引导,他们进入拍摄的时候,我可能也会看预算、谈工作状态,有一些问题我也会看。整个剧作的过程、拍摄的过程,像现在对金马学院我也会要求不只是练习,希望慢慢地从今年开始要朝作品努力,因为我觉得你们是有能力的,要被逼迫在一个更紧凑的时间内去作出一个作品,以前是快乐营、夏令营或者是什么,现在已经变成战斗营了,对金马学院的概念我也认为应该是战斗营,应该被激发出一种创作的动力,还有在短时间内合作的努力,彼此可以共同讨论,对彼此艺术的企图取得一个平衡,如何很清楚地在你的作品里面表达出来。”

——「影片制作与监制的关系」廖庆松

(王小帅导师)

“从文字到影像的过程中我们要看动力和动机是什么,如果要制作这一段影像和作品是导演本身的动机,导演本身的欲望和动机非常强、非常大的话,我就建议你要非常早地参与文字构建的过程,还要及时接手,慢慢地把你的世界观拉到你要的方向上来。所以,我是主张一个电影的动力是发自于你的,你要尽量参与前期文本的创作,如果不是,只是作为一个导演工作,你有处理和适应任何一种类型和题材的能力,那么就可以去找好剧本,甚至可以直接分镜头,直接去做。这是两种工作形态不一样。”

——「从剧本到影像」王小帅

(萧汝冠导师)

“对我而言,我想要面对的片型或者题材,我选择这样一个方式来操作,我的目的再讲白一点:我想要模糊故事片跟纪录片的界限,这是我自己给自己的定位,希望你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忘了你在看纪录片,这是我在做的事情。所以我的张力要很强,我的人物要很精彩,我们也要很小心、谨慎使用各种音乐的手段、各种好莱坞的技巧、韩国故事片的技巧、韩剧的技巧,我觉得这些东西对我来讲特别重要。”

——「借白居易叙事展开生门剧集」萧汝冠

(阿美导师)

“故事它有一些技巧,也有一些套路,也可以通过训练去学习这种讲故事的方法和技巧,但是作为编剧来讲,只有技巧或者方法可能也是不够的。就我自己的经验,如果你想讲好一个故事,还是需要对人感兴趣,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充满兴趣,然后有兴趣去研究。对人和人生活的世界一直要保持这种强烈的兴趣,我觉得这样才能有讲故事的热情和兴趣。”

——编剧的核心

在为期4天的创作指导后,电影项目《迷失的拨浪鼓》、《招待所》、《世媛》获得了“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优秀提案,《狗王之死》、《我们这一家》获得了CCDF选择奖。

(2021 CNEX x IM“ 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导师合影)

 


 

  • 关于IM两岸青年影展

IM两岸青年影展创办于2020年,是以扶持全球高校青年影视创作 力量为目标, 集短片评比、论坛、展映、训练营等于一体的专业影像节展。 IM是“ In Moments ”简称, 意为“从这一刻起 ”。作为高校青年影视创作人成长路上的支持与见证者,IM倡导青年创作人以影像为手段,呈现多元时代下社会发展的真诚表达。

廖庆松 、徐小明 、陈玲珍 、李睿珺 、阿美 、王小帅 、唐大年 、萧汝冠等知名导演, 编剧 ,制片人 ,剪辑师都曾作为终审评委或训练营导 师参与过影展 。

IM两岸青年影展由福建省电影局、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广播影 视集团、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主办;海峡卫视、东南卫视承办。

  •  关于「生生不息」 训练营

2021年 ,IM两岸青年影展开设了第一届“ 生生不息 ”创作训练营 , 向2020年入围的120强选手征集预备由短片发展成长片的故事片及纪 录片项目,最终8个项目入选。 2022年,我们扩大征集人群及范围,涵盖正在发展中和已经处于中后期阶段的项目 。 2023年,升级为“创作+提案”为让11个项目经过与资深导师的头脑风暴后及提案培训后,面对来自市场的平台方、发行商、制作公司、制片人组成的决策人团队进行提案。

相關文章

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
CNEX作为首届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的协办单位,邀请数十位包含国际及国内纪录片节展、海内外纪录片制作公司、播出平台的代表及项目导演或制片人,参与并策划“闭门会议”、“亚洲纪录片圆桌论坛”、“中外制作中项目(WIP)推介会”、“中外制作中项目(WIP)一对一”、“中外纪实影像精品交流沙龙”等板块。 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为指引,以纪实影像为媒介,持续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纪录片创作、交流和推广,搭建开放、平等、互利、共赢的国际影视文化及产业合作交流平台。 首届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在福建泉州举办。大会邀请来自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柬埔寨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国际组织负责人、知名国际纪录片节展主席、主流播出机构负责人、知名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与国内纪实影像行业齐聚一堂,分享纪实影像领域的探索经验和创新成果。 2023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板块介绍: 闭门会议 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是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纪实影像文化交流活动,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下,持续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共建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大会特别设置“艺术指导委员会”,集结与会的国际专业人士担任艺术委员会委员,为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在首届大会期间研议并凝聚了共识,提出《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倡议》。 图: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闭门会议 图: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闭门会议 图: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闭门会议 中外纪录片制作中项目推介会 与其他节展不同,入选海丝纪录片大会的WIP 的项目都是由各国际节展代表推荐。大会为正在寻求与中国决策人进行联合制作、在中国播出或资金机会的项目提供推介的平台及机会。同时,项目在会后与这些决策人进行一对一交流,进一步了解双方意愿与诉求。目前,2023年入选的项目中,已有2个项目完成,1个项目已入围202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  图:中外制作中项目(WIP)推介会  图:中外制作中项目(WIP)推介会  图:中外制作中项目(WIP)推介会  图:中外制作中项目(WIP)推介会  图:中外制作中项目(WIP)推介会 亚洲纪录片圆桌论坛 论坛从创作实践经验出发,由亚洲地区的纪录片节展主席、制播机构代表、导演等共同参与,分享亚洲纪录片的新意表达、特色创作,探索具有亚洲认同感的叙事方法和题材,寻找增进合作的可行范式,为促进全球文化格局多元化、包容化做出新贡献。 图:亚洲纪录片圆桌论坛 图:亚洲纪录片圆桌论坛 中外纪实影像精品交流沙龙 为促进优秀纪实影像作品能够接触到更多发行渠道,进一步得到播出机会,大会设立精品交流沙龙,选取精品作品,向来自国内外流媒体平台、广播电视平台、发行商的代表进行项目展示和推介。 图:中外纪实影像精品交流沙龙 图:中外纪实影像精品交流沙龙 图:中外纪实影像精品交流沙龙 图:中外纪实影像精品交流沙龙
圣丹斯影展于1984年由影星罗伯特·雷德福创立,每年在美国犹他州总部举办影展,是全球独立制片重要的发声舞台。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DFP)专注于支持全球纪实影像工作者制作反映当代社会变迁尤其是人性关怀的纪录电影。Sundance-CNEX纪录片工作坊,期望通过一年一度的工作坊与论坛,为华人纪录片创作者搭建一个与国际专家交流的平台。 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激发华人导演通过纪录片留下时代印记。2011年,圣丹斯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与CNEX合作,举办纪录片工作坊,与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交流和指导。2011-2014的三届工作坊共有41个项目参加,包括王久良《塑料王国》,杜海滨《少年*小赵》,李海培《未婚妈妈》,张楠《我的生命线》,沈可尚《幸福定格》、傅榆《我在台湾我正青春》…… 第五届圣丹斯-CNEX纪录片工作坊于2015年5月17日开幕,当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系列大师公开课,现场火爆,来自圣丹斯学会的导师们分享了纪录片创作经验和心得,希望能帮助中国纪录片工作者及其作品进入国际视野。5月18日至20日入选的六位华人导演进入圣丹斯-CNEX工作坊孵化,在导师的帮助下对作品进行梳理和打磨,找到了新方向。 塔比瑟-杰克逊Tabitha Jackson 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总监 “圣丹斯-CNEX工作坊走过四年,她就像一个四岁的孩子,四岁的孩子是什么样?充满好奇,开始成长,希望独立,也有点叛逆,但是最重要的是,她帮助我们用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这就是我眼中这个工作坊的样子。” “一张挂毯(Bayeux Tapestry),让一场一千年前的战争被永远铭记。今天在做的所有人,也都在编织这这样一张挂毯,我们手中的针线,是纪录片的镜头,我们记录的,是这个时代的故事。” “纪录片拍摄者有三种:通过电影理解世界;通过电影表达内心;通过电影改变世界。我们不认为纪录片应该是社会诉求的工具,我们要做的是回归纪录片本体,坚持追求纪录片的艺术性。” 陈玲珍Ruby Chen CNEX联合创始人&执行长 “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导演从一开始就绑定一个制片人,制片人帮助导演设定一个日程,在这个日程内必须完成这个纪录片的项目;另一种就是导演在前期进行独立创作,在有限的资源内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由制片人介入进行策略上和商业上的运作。这两种方式没有孰优孰劣,根据每个项目的情况不同,因人而异。” 理查德-雷-佩雷兹Richard Ray Perez 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创意合作主管 “人们提起圣丹斯,首先会想到的是圣丹斯电影节,其实电影节只是圣丹斯三大项目之一,而另外一个重要的项目,是圣丹斯学会的纪录片项目,它通过资金、创意、策略上的支持,帮助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创作者完成他们的拍摄。” 乔-比尼Joe Bini 国际知名剪辑师 “纪录片中的人物50%取决于拍摄对象本身,50%取决于创作者的塑造。导演是首轮塑造者,剪辑师是第二轮塑造者,和导演不同,剪辑师没有和拍摄对象朝夕相处,没有那些恩怨情仇,剪辑师看到的只是你拿给我的素材,所以这种置身事外是很宝贵的。我会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评估这个拍摄对象和这些素材,让这部纪录片中的人物活起来。” 杰西-莫斯Jesse Moss 纪录片导演/代表作《夜宿者TheOvernighters》 “一部成功的纪录片有三个要素:人物,冲突,转变。 人物,《夜宿者》这部纪录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牧师,他的职业属性中有一份表演欲望,他渴望我的镜头。另一方面,这是一个行动者,一个愿意牺牲自己的人,一个坚持理想的人。但是他也有着不愿告人的秘密,我的每一步纪录片中都希望找到有趣的人物。 矛盾,这部纪录片中的冲突是激烈的,主人公为了他认为正确的事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激起了整个小镇的愤怒。这种冲突贯穿始终,推动故事发展。 转变,转变是这部纪录片的重头戏,它让纪录片有了深度、复杂性和戏剧性。在拍摄过程中,我不断的努力挖掘人物和故事,找到可以呈现在镜头前的戏剧性转变。” 工作坊花絮:孵化小组在与导师讨论
圣丹斯 & CNEX 纪录片工作坊2011简介 纪录片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形式和关键性的文化实践。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圣丹斯电影节的最初用意是帮助和扶持全球的独立制片人,其中也包括纪录片。今年圣丹斯电影节的主办方——圣丹斯学会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的专家将要来到中国,联手华人纪录片基金会CNEX在北京举行纪录片工作坊,给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创作者带来面对面提供建议和指导的机会。 纪录片工作坊在4月13日至15日间在CNEX北京办公室举行,面相全国范围内的导演和制片人征集十个纪录片方案,给予前期调研、脚本创作、如何用镜头讲故事、国际制片经验、国际纪录片市场等帮助,致力于帮助中国独立纪录片创作者搭建一个与国际纪录片专家交流的平台。 工作坊顾问 卡拉·莫提斯(Care Mertes)——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总监 斯坦利·尼尔森(Stanley Nelson)——资深纪录片导演 曾奕田(Arthur Dong)——资深纪录片制片人、导演、编剧、剪辑及发行人 范立新——纪录片导演 圣丹斯 & CNEX 纪录片工作坊入选名单 《爱国90》杜海滨,北京 《大巴扎的天空》郝智强,北京 《晴朗的天空》哈乐夫,北京 《江河应犹在》刘礼昌,北京 《山上之城》沙洛,上海 《阿芙蓉》马占冬,成都 《扎西和易寰》王云龙,昆明 《慢步人生》李融,北京 《上海青年》高子鹏、吴梦,上海 《纺织城》王杨,西安 《对岸》蔡崇隆,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