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CNEX x IM“ 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

2023 CNEX x IM“ 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

發佈日期: 2024 年 9 月 13 日

为深化项目与产业的融合,自第二届起,训练营升级为“创作+提案”模式,涵盖了【创作训练营】、【提案大会】以及【项目一对一】三大核心板块。此模式通过“创作指导+产业对接”的方式,致力于为长片创作提供精准指导,并寻求全产业链的协同支持。

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于9月13日在平潭海岛客厅举办“生生不息”成长计划提案大会,邀请到8位业界一流电影公司、机构组成的决策人团队。他们分别是:CNEX视纳华仁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陈玲珍、北京无限自在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玮杰、禾和影业有限公司副总裁管丹丹、抖音纪录片板块负责人吴璇、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制片部经理陈昌业、北京聚合影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斯童、冬春影业总经理及制片人赵媛以及哗哩哗哩副总裁卢梵溪。

11个入选项目经过专业导师3天全方位的培训后,创作者们首次在这里直接面对由播出平台、出品方、投资人等组成的市场决策团队检验,并获得一对一洽谈合作的机会。

《夏季热》

导演、编剧:王思曼

项目阐述:

短片讲述了刚刚结束一段草率婚姻的三爻,与辛亥离奇重逢,在接下来的两天一夜里,二人热烈又短暂的相聚分离过程。

作品目前是一部30分钟左右的剧情短片,已经完成了初剪,未来准备发展成一个90分钟的长片。目前的诉求是需要大概5万的后期资金,更远一点的目标就是希望之后能去参加一些节展、上线一些平台。

决策人点评:

一定要找到影片跟观众之间的联系,思考如何能够引起观众想要一直看下去的兴趣。这部作品让我想到Lady Gaga那个片子,如果你能把它往那儿靠的话,市场缘会比较好。 

——决策人 陈玲珍

《过江的男孩》

导演、编剧:张开⽻

项目阐述:

我带来的是一个东北农村的公路轻喜剧,是一个男人和一个男孩的尴尬之旅。我的灵感来源是霍华德.霍克斯,想利用东北平原比较宽阔的特点,用一种平面化、舞台化的效果去营造喜剧特点,去展现东北人和环境的关系。

目前只拍了20分钟的短片,还在修剪中,未来想发展成长片。短片侧重于描述一个事件,而长片将注入更多的本土性、喜剧性的表达。

决策人点评:

如果要改编成长片的话,可看性和商业性比较重要,所以 我建议关于在编剧的过程中可以再深入完成人物的丰富性。

——决策人 管丹丹

《僵尸外公》

导演、编剧:钱柠

项目阐述:

本片将僵尸片与私人表达进行融合,描述一个男孩对他患阿兹海默症外公的复杂情感。看着最亲的人在疾病中坠入深渊,和在僵尸片中看见旁人变成僵尸而无法拯救TA的感受十分相似。影片兼具社会养老议题、东方奇幻元素的呈现。

我想为这个短片找最后一笔完善它的资金,同时用这笔资金将它开发成长片,构建更完整的世界观。

决策人点评:

想要在大陆上院线或者面向更多的大众,要平衡好类型外观和你的主题表达。另外在世界观设置上,目前还是偏西方,未见得合适我们这的观众。我很喜欢这个创意,但还是要多从整体上去想想。

——决策人 陈昌业

《宛若回声》

导演:王⼀惠

项目阐述:

我的纪录片拍摄了戏剧疗愈剧团心剧社的幕后故事:人们如何以“我有一个故事”的方式去面对人生中的痛楚、喜悦和温存。纪录片的主角是一群40、50多岁的女性,她没有传统意义上舞台上曼妙身材,但有的是与凡人无间的饱经风霜的面容。希望观众看到故事主线人物台上和台下交错的人生故事。

现在已经拍摄了超过260小时4K影像素材,即将再拍摄一年。这是我们这次来到影展的合作诉求,是想找到合适的播出平台。

决策人点评:

艺术疗愈这个概念可能对于大多数互联网用户来说门槛还蛮高的,所以导演需要给大家一个理由,为什么你要拍TA们,或者观众为什么要看TA们。另外你拍摄的空间像一个“茶馆”,其实可以从中挖掘普通人讲故事的幽默性和有趣。

——决策人 吴璇

《我将停留在哪里》

导演:李诗煜

项目阐述:

我的主人公叫什尼亚克约瑟翰庞麦郎,他的本名叫庞明涛, 2014年因为一首《我的滑板鞋》而被大家所熟知。这个片子将讲述导演以双重视角、两个身份跟随庞麦郎在现实世界以及平行世界里不断轮回的故事。动画将会贯穿在其中,搭建起他的整个“Germentoe”平行世界。

目前我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剪辑大纲,以及5个小时的导演初剪,希望在这里能够寻求到后期的联合制作或者是部分的资金支持。

决策人点评:

希望片中能呈现庞麦郎和推动着他去做出一些决定的旁人的动机,因为它涉及到这个人物塑造的精神层面和现实困境。

——决策人 杨斯童

《我年轻的艺术家们》

导演:陈⽂瀚

项目阐述:

三位来自闽南小城一所普通高中的艺考生,是新冠疫情暴发后首批经历高考走向社会的 “零零后”。丁一和天鹏在艺术院校,分别学习表演和美术。雅莹艺考失利,复读后去了医学院。在与爱人的告别中,在不确定的时代下,模糊的艺术理想和疫情一同褪去,拿着摄影机的文瀚似乎还在坚持,探寻他们毕业后共同的末来。

项目于2020年1月开始,目前已有400小时(单机位)的素材, 希望寻找制片人与剪辑师的加入,及寻求资金以支持未来一年的拍摄。

决策人点评:

越是在特殊时期,越是有可能逼迫和撞击出新鲜的东西,这个项目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性。片中无论是人群还是事件,其实是非常符合B站的,不知道导演有没有思考过这部纪录片要拍到什么的节点。

——决策人 卢梵溪

《回家》

导演、编剧:⻰筱⽟

项目阐述:

这个影片讲述的是顾米米为接在医院饱受新冠后遗症折磨的父亲回家,不断地寻找出路的故事。通过近两年的纪实拍摄,纪录了时代巨变下的个人命运和情感故事。

影片在2020年的时候作为毕设拍摄了4个月,后面我们又拍摄了将近一年半的素材,现在在进行后期的素材整理和内容挖掘。我们的需求是希望能够获得资金支持和合作的后期团队。

决策人点评:

如果是要做成一个抵达更多观众的作品,作品需要探寻不一样的路线。那些家庭录像带是你很好的素材,如果在此基础上更多地思考作品的社会治愈功能会更好。

——决策人 陈玲珍

《小文面馆》

导演、编剧:缪吉娜

项目阐述:

《小文面馆》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到千禧年代间两代女性角色在上海一个边缘小镇的命运和她们辗转的生活状态。故事中的两代女性虽被困于环境中,但我也想从女性视角表达她们的顽强生命力和内在力量。

目前是完成了5分钟的先导片,讲述的是第一章节小文和阿四的爱情故事,希望能把短片拓展成长片,预算600万人民币。

决策人点评:

从剧本完成上看,故事跟社会的关系不是特别的紧密,跟时代的关联很薄弱。然后视角的转换也导致主线有些混乱,同时造成了这个故事的张力和粘度不够。

——决策人 赵媛

《果栏街》

导演、编剧:何卓斌

项目阐述:

这是一个写实风格特别明显的片子,关于水果、澳门、亲情。从电影学院毕业的阿杰,被逼迫着做不喜欢的东西,回到果栏街去父母的水果店打工。他在这个街区混日子的过程重新对父母产生了认识,达成了和解。

目前创作在剧本阶段,但我已经找到资金拍我的样片,希望能够带更多的画面给各位老师们看,一起分享。

决策人点评:

我觉得细节特别真实,而且有特别强的结构感。但是我建议把片长缩短到90分钟,这样会更精炼。另外,三口之家里面,母亲的角色现在是完全是陪衬,其实我还挺期待看到母亲背后的故事。

——决策人 赵媛

《荒草》

导演、编剧:厍梦娜

项目阐述:

这是一个发生在阳光下的青春悲剧,通过一群十四、五岁的孩子因莫须有的早恋被伤害的故事,关注校园霸凌、青少年心理健康、女性困境等社会问题。电影想展现的是一种日常性、系统性的悲剧,希望可以通过它引起疗救的注意,哪怕只能拯救于万一。

这个电影是想在我的家乡,也是真实故事的发生地西安市周至县拍摄,预算是300万左右。项目已经完成了剧本创作,正在寻找投资。

决策人点评:

影片出自你的亲身经历,但怎么样做才能真正引起观众们对其中议题的思考?我觉得在故事的结构上,家庭的角色好像有一点被淡化了,这是一个需要被探讨的地方。你可以通过完善情节有的放矢地去释放个人经历。

——决策人 陈玲珍

《小径分岔的花园》

导演、编剧、剪辑:姜柏廷

项目阐述:

这是由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组成的爱情文艺片,曾是导演的机场地勤树与已在北海道成家的初恋韩冬上演一段浪漫但克制的重逢;十八线演员冠与陌生失恋女孩花生一夜情似的神奇危险邂逅;失去激情的情侣树和冠在生活与爱情的迷宫中,努力地寻找出口。

目前在重组新的演员阵容,已经敲定了孙千和张本煜,长片制作预算300万左右。也希望可以和各位老师探讨导演风格方面的内容。

决策人点评:

这个剧本的文字非常优美和清新,但看了样片觉得跟你的文字不太相符,可能在视觉这块要再好好定义一下风格。

——决策人 赵媛

 


 

  • 关于IM两岸青年影展

IM两岸青年影展创办于2020年,是以扶持全球高校青年影视创作   力 量为目标, 集短片评比 、论坛 、展映 、训练营等于一体的专业影像节 展 。 IM是“  In  Moments ”简称, 意为“从这一刻起  ”。作为高校青年影视创 作人成长路上的支持与见证者 ,IM倡导青年创作人以影像为手段,呈现多元时代下社会发展的真诚表达 。

廖庆松 、徐小明  、陈玲珍 、李睿珺  、阿美  、王小帅 、唐大年  、萧汝冠等知名导演, 编剧 ,制片人 ,剪辑师都曾作为终审评委或训练营导 师参与过影展 。

IM两岸青年影展由福建省电影局、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广播影 视集团、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主办;海峡卫视、东南卫视承办。

  •  关于「生生不息」  训练营

2021年 ,IM两岸青年影展开设了第一届“ 生生不息 ”创作训练营   ,  向2020年入围的120强选手征集预备由短片发展成长片的故事片及纪 录片项目,最终8个项目入选。2022年,我们扩大征集人群及范围,涵盖正在发展中和已经处于中后期阶段的项目 。2023年,升级为“创作+提案 ”为让11个项目经过与资深导师的头脑风暴后及提案培训后 ,面对来自市场的平台方、发行商 、制作公司 、制片人组成的决策人团队进行提案 。

相關文章

圣丹斯 & CNEX 纪录片工作坊2011简介 纪录片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形式和关键性的文化实践。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圣丹斯电影节的最初用意是帮助和扶持全球的独立制片人,其中也包括纪录片。今年圣丹斯电影节的主办方——圣丹斯学会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的专家将要来到中国,联手华人纪录片基金会CNEX在北京举行纪录片工作坊,给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创作者带来面对面提供建议和指导的机会。 纪录片工作坊在4月13日至15日间在CNEX北京办公室举行,面相全国范围内的导演和制片人征集十个纪录片方案,给予前期调研、脚本创作、如何用镜头讲故事、国际制片经验、国际纪录片市场等帮助,致力于帮助中国独立纪录片创作者搭建一个与国际纪录片专家交流的平台。 工作坊顾问 卡拉·莫提斯(Care Mertes)——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总监 斯坦利·尼尔森(Stanley Nelson)——资深纪录片导演 曾奕田(Arthur Dong)——资深纪录片制片人、导演、编剧、剪辑及发行人 范立新——纪录片导演 圣丹斯 & CNEX 纪录片工作坊入选名单 《爱国90》杜海滨,北京 《大巴扎的天空》郝智强,北京 《晴朗的天空》哈乐夫,北京 《江河应犹在》刘礼昌,北京 《山上之城》沙洛,上海 《阿芙蓉》马占冬,成都 《扎西和易寰》王云龙,昆明 《慢步人生》李融,北京 《上海青年》高子鹏、吴梦,上海 《纺织城》王杨,西安 《对岸》蔡崇隆,台湾  
2019 第二届IDF-CNEX纪录片工作坊
第三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The 3rd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简称“IDF 2019”)是由浙江省广播电视局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专业纪录片盛会。以“我·纪录·事实”为宣言,是集纪录片推优、展播、提案、论坛、工作坊于一体的高品质人文艺术平台,于2019年10月18日-20日在杭州西子湖畔中国美术学院举行。 “IDF-CNEX 工作坊”从征案公布以来收到了来自全球华人关于不同主题的项目投递。在10月17日-20日为期 4 天的活动里,国际导师团孔劲蕾、道格·布拉斯、周强及大卫·蒂格四位导师,针对《伽罗沙曳》《到洋人街去》《梦想唐人街》《人民医院》四部自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的入选作品进行了一对一辅导和讲座。通过粗剪看片、分组交流、一对一指导、顾问讲座及项目成果展示与讨论等多项内容,共同为影片打磨出更多的可能性,通过探究说好故事的方式以激励更上层楼的创作。 孔劲蕾导师与《伽罗沙曳》导演沈蕊兰 导师道格·布拉斯和《到洋人街去》导演华伟成 “桂花香中和导师、作者们共度的四天收获了不少,不仅对剪辑上的技巧、故事结构、人物情绪变化的处理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路,也看到了不同身份的纪录片导演作为观察者在创作过程中漫长的的自省和自察。剪辑真的是手艺活,长片也是一场修行。” ——《伽罗沙曳》导演沈蕊兰   “工作坊结束了的这几天,我还是不断回想起当时的各种具体细节。这其中不仅有各位导师所做的一对一的具体指导,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剪辑的神奇魔力,也有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对电影艺术的深度思考,以及他们身上的那种敬业较真的精神和态度,我为这些而感动。” ——《到洋人街去》华伟成导演 周强导师和《梦响唐人街》导演童辉 “用剧情片的思维去剪辑纪录片——工作坊的几位导师帮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看到了纪录片剪辑在细节表达上、情绪构建上的许多新思路。我的一对一导师周强老师更是提供了许多四两拨千金的剪辑想法,让我连连叫绝。更可贵的是,我的作品能得到在场的导师、导演、顾问和其他学员们加起来十个人的建议与反馈,真的是vip服务了——不多说了,我要接着整理大家的反馈意见、努力剪辑了!” ——《梦响唐人街》导演童辉 “工作坊老师们的建议实在太好,导致我每天早上5点醒了就忍不住马上起床来消化和整理昨天的笔记。前段时间自己剪的云里雾里,头缩在脖子里看不清整片森林,老师们三两句话就点出了核心问题,把我想了好久没想通的事情一两句话就都说通了。以前参加了一些海外的工作坊第一次接触到国内的剪辑大师感觉又进入了一个新世界。觉得自己特别幸运,CNEX 和 IDF都太棒了。” ——《人民医院》导演陈思毅 中国美术学院的同学们作为本次工作坊的观察学员,也全程参加了工作坊讲座及一对一分组工作等环节。 “在工作坊学习以前,我认为一部影片最重要的就是情节,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影片,百分之九十的观众对影片作出的评价都是基于叙事情节,但是经过几天学习,我发现剪辑是电影的精髓,尤其在跟随孔劲蕾老师和沈蕊兰导演分组剪片以后,通过不断修剪,影片逐渐有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恰好近期我刚刚结束第一个纪录片的拍摄,通过几天短暂的学习,我对纪录片也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对下一步剪辑工作的开展也更加有信心,思路也更加开阔起来。” —— 中国美术学院 雷奉溢 “在工作坊的最后,导师们讲到纪录片是自由的。不像剧情片,纪录片不会受到剧本、类型或是其他的限制,纪录片在保留美感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有剧情片的节奏。但同时你无法决定最后的成片,纪录片的故事走向无法被导演意向改变。纪录片的规矩少、即兴素材多,这也让剪辑有了更多可能,让影片的完成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纪录片不应固步自封。” ——中国美术学院 周茜 “与我本专业最接近的是音效设计和配乐方面在纪录片中的作用。在本次学习的导师讲座环节,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孔劲蕾老师提到“纪录片的声音创作非常重要“。当画面的冲击力不够时,夸张的音效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本次IDF学院的旁听学习中,让我对纪录片的拍摄到剪辑都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也让我对纪录片乃至整个影视(行业),都产生了更强烈的热爱和追求。十分高兴能参与这次的旁听学习,希望在不久后,我也能够参与到一些纪录片的拍摄和剪辑中去,与更多热爱纪录片的导师和导演交流学习,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 —— 中国美术学院 夏靖茹 – “IDF-CNEX”工作坊入围项目介绍 – ·《到洋人街去》 项目介绍: 现实中,孙治国是流浪在重庆洋人街游乐园中的一个疯子;影片中,他则像是降临在洋人街的一个外星人。影片以“外星人”——孙治国的行动和观看为线索,将洋人街现实中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以三幕的形式串联。“外星人”——孙治国在洋人街的游历在经过了“着陆”“过渡”“纠缠”几个阶段之后,他乘UFO离开了地球。 导演介绍: 华伟成,200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获电影学硕士学位。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影像艺术研究方向。现工作于重庆大学,主要以摄影,实验录像和纪录片的方式,关注政治权力、资本逻辑等多重压力下普通人的生存境况,通过与“粗糙”“贫困”“废墟”“细菌滋生”“非理性”的遭遇来重建真实与现实的联系。    ·《迦罗沙曳》 项目介绍: 108天的跟踪记录,一次中断的朝圣之旅,一个深埋心底的出家愿望,一场不知何去何从的生活。 在四川的庙里,宽远准备好了僧衣,瞒着母亲,把工作辞了,铁了心要去出家。在这一年内,好友出家,亲人离世,去远方朝圣,师父圆寂……当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出现了种种困境,在理想生活与矛盾现实的双重压力下,他逐渐陷入一种不自知的迷茫……  导演介绍: 沈蕊兰,影像艺术家、导演。1993年生于苏州,现工作生活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基本视觉研究所。以影像为主要创作媒介,结合摄影、装置、文本,作品多基于个人体验和真实事件,用模糊时间和叙事的方式,构想现实生活中的虚构成分,并以此为线索构建以视觉为导向的感知体验。作品曾获北京国际短片联展(BISFF)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潮汐奖,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罗中立美术馆、三尚当代艺术馆等地展播。 ·《梦响唐人街》 项目介绍: 纽约唐人街的一家华裔少年剧社,被迪士尼选中排演少年版《冰雪奇缘》。随着排练的深入和演出的临近,几位少年不知不觉地颠覆着刻板印象、挑战着家庭传统,也寻找着华裔身份认同。这是一个以戏剧为引子,以孩子为讲述者,以成长为母题,反映美国社会华裔群体现状的故事。 导演介绍: 童辉,来自北京。从高中开始制作电影和纪录片短片。本科时就读美国康奈尔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纪录片方向。现为澎湃新闻非虚构专栏“镜相”撰稿人,独立纪录片导演。《梦响唐人街》是他的首部纪录长片作品。 黄思琪,来自新加坡。2013-2018 年在新传媒《今日报》TODAY 任资深记者,报道与刑事司法、外劳员工、及卫生有关的新闻。为了进一步提升利用多媒体讲故事的技巧,来到哥大新闻学院学习纪录片拍摄。《梦响唐人街》也是她首部纪录片作品。 […]
圣丹斯影展于1984年由影星罗伯特·雷德福创立,每年在美国犹他州总部举办影展,是全球独立制片重要的发声舞台。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DFP)专注于支持全球纪实影像工作者制作反映当代社会变迁尤其是人性关怀的纪录电影。Sundance-CNEX纪录片工作坊,期望通过一年一度的工作坊与论坛,为华人纪录片创作者搭建一个与国际专家交流的平台。 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激发华人导演通过纪录片留下时代印记。2011年,圣丹斯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与CNEX合作,举办纪录片工作坊,与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交流和指导。2011-2014的三届工作坊共有41个项目参加,包括王久良《塑料王国》,杜海滨《少年*小赵》,李海培《未婚妈妈》,张楠《我的生命线》,沈可尚《幸福定格》、傅榆《我在台湾我正青春》…… 第七届圣丹斯-CNEX纪录片论坛于5月21日在北京盛大举办,多位国内外重磅嘉宾悉数到场。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创意合作部门总监佩雷兹(Richard Ray Perez)与CNEX执行长陈玲珍(Ruby Chen)主持当天论坛。论坛到场重要中外嘉宾达20人,集结了国内外纪录片领域知名人士;观众逾200人,包括纪录片及影视从业者、媒体、学生等纪录片爱好者。 论坛以嘉宾对谈的形式就《东方与西方:谈中西方独立纪录片创作的求同存异》、《驾驭导演的视界》、《创新思维:独立纪录片创作如何最大限度平衡叙事张力与影像美学》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为大家呈现了纪录片主创人员背后的创作故事。 · 东方与西方:谈中西方独立纪录片创作的求同存异 与谈人: Richard Ray Perez、Nick Pinkerton、陈玲珍、范俭、范立欣、周浩 · 驾驭导演的视界                            与谈人:Grace Lee、David Teague、林乐群、张钊维、赵亮、杜海滨 · 创新思维:独立纪录片创作如何最大限度平衡叙事张力与影像美学  与谈人:Richard Ray Perez、Grace Lee、Kim Roberts、Matt Martin、王兵、王久良、李博 5月22日,圣丹斯-CNEX叙事&剪辑工作坊正式启动。在4天的工作坊期间, 4组入选项目团队与国内外嘉宾一同,从影片的叙事和剪辑角度出发,针对项目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反复的探讨和打磨,为影片的结构和叙事挖掘出了更多可能性。此次入选的项目包括:蔡杰导演的《寂静生长》,杜海、韩萌导演的《江南弃儿》,徐玮超导演的《告别十二岁》,孙扬导演的《马良的时光机》。 《江南弃儿》 David点评  一开始,你觉得这是一个关于“寻找”的电影,但后来发现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电影。家庭有它的复杂性,你看到这个人对家庭的失望、沮丧、缺乏安全感等等……这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让我也感同身受,当电影慢慢展现出这个主题,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告别十二岁》 Richard点评 跟这个项目好几年了,我最感兴趣的是这些维族学生在一个汉族社会里的位置。文化的冲击让孩子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情景,这让他们和12岁的北京孩子不一样,和世界其他地方12岁的孩子也不一样。最终,这完全和足球无关,它描述的是受到另一种文化标准评价、无法顺其自然发展的一群孩子的成长状态,这种关注恰恰是最能吸引我的地方。 《马良的时光机》 Kim点评 我想说,我很喜欢你的雄心,我能感觉到影片中表达的不同的东西,现实的部分,记忆的部分,想象的部分,基本的要素都在里面,我能看到这个片子的潜力。 《寂静生长》 Matt点评 我说一个具体的片段,他们回到寺庙的时候,你问他们问题,他很明显他不想和你进行沟通,这也是一个青春成长的故事,12岁的时候,他们开始有自我意识,开始为自己的行为做选择,开始不只是配合你的电影,他们开始做自己的选择,可能这是这个影片的一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