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第七届圣丹斯-CNEX纪录片工作坊

2017 第七届圣丹斯-CNEX纪录片工作坊

發佈日期: 2017 年 9 月 26 日

圣丹斯影展于1984年由影星罗伯特·雷德福创立,每年在美国犹他州总部举办影展,是全球独立制片重要的发声舞台。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DFP)专注于支持全球纪实影像工作者制作反映当代社会变迁尤其是人性关怀的纪录电影。Sundance-CNEX纪录片工作坊,期望通过一年一度的工作坊与论坛,为华人纪录片创作者搭建一个与国际专家交流的平台。

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激发华人导演通过纪录片留下时代印记。2011年,圣丹斯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与CNEX合作,举办纪录片工作坊,与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交流和指导。2011-2014的三届工作坊共有41个项目参加,包括王久良《塑料王国》,杜海滨《少年*小赵》,李海培《未婚妈妈》,张楠《我的生命线》,沈可尚《幸福定格》、傅榆《我在台湾我正青春》……


第七届圣丹斯-CNEX纪录片论坛于5月21日在北京盛大举办,多位国内外重磅嘉宾悉数到场。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创意合作部门总监佩雷兹(Richard Ray Perez)与CNEX执行长陈玲珍(Ruby Chen)主持当天论坛。论坛到场重要中外嘉宾达20人,集结了国内外纪录片领域知名人士;观众逾200人,包括纪录片及影视从业者、媒体、学生等纪录片爱好者。

论坛以嘉宾对谈的形式就《东方与西方:谈中西方独立纪录片创作的求同存异》、《驾驭导演的视界》、《创新思维:独立纪录片创作如何最大限度平衡叙事张力与影像美学》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为大家呈现了纪录片主创人员背后的创作故事。

· 东方与西方:谈中西方独立纪录片创作的求同存异

与谈人: Richard Ray Perez、Nick Pinkerton、陈玲珍、范俭、范立欣、周浩

· 驾驭导演的视界                           

与谈人:Grace Lee、David Teague、林乐群、张钊维、赵亮、杜海滨

· 创新思维:独立纪录片创作如何最大限度叙事张力与影像美学 

与谈人:Richard Ray Perez、Grace Lee、Kim Roberts、Matt Martin、王兵、王久良、李博


5月22日,圣丹斯-CNEX叙事&剪辑工作坊正式启动。在4天的工作坊期间, 4组入选项目团队与国内外嘉宾一同,从影片的叙事和剪辑角度出发,针对项目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反复的探讨和打磨,为影片的结构和叙事挖掘出了更多可能性。此次入选的项目包括:蔡杰导演的《寂静生长》,杜海、韩萌导演的《江南弃儿》,徐玮超导演的《告别十二岁》,孙扬导演的《马良的时光机》。

《江南弃儿》

David点评 

一开始,你觉得这是一个关于“寻找”的电影,但后来发现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电影。家庭有它的复杂性,你看到这个人对家庭的失望、沮丧、缺乏安全感等等……这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让我也感同身受,当电影慢慢展现出这个主题,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告别十二岁》

Richard点评

跟这个项目好几年了,我最感兴趣的是这些维族学生在一个汉族社会里的位置。文化的冲击让孩子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情景,这让他们和12岁的北京孩子不一样,和世界其他地方12岁的孩子也不一样。最终,这完全和足球无关,它描述的是受到另一种文化标准评价、无法顺其自然发展的一群孩子的成长状态,这种关注恰恰是最能吸引我的地方。

《马良的时光机》

Kim点评

我想说,我很喜欢你的雄心,我能感觉到影片中表达的不同的东西,现实的部分,记忆的部分,想象的部分,基本的要素都在里面,我能看到这个片子的潜力。

《寂静生长》

Matt点评

我说一个具体的片段,他们回到寺庙的时候,你问他们问题,他很明显他不想和你进行沟通,这也是一个青春成长的故事,12岁的时候,他们开始有自我意识,开始为自己的行为做选择,开始不只是配合你的电影,他们开始做自己的选择,可能这是这个影片的一个转折点。

 

相關文章

圣丹斯&CNEX纪录片工作坊2012简介 继2011年春天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圣丹斯-CNEX纪录片工作坊,圣丹斯学会在2012年3月再赴北京,与华人纪录片工作者齐聚一堂,进行对话和切磋,共同探讨纪录片创作。 圣丹斯影展1981年由影星罗伯特·雷德福创立,每年在美国犹他州总部举办影展,是全球独立制片重要的发声舞台。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DFP)专注于支持全世界纪实影像工作者制作反映当代问题,尤其是富人性关怀的纪录电影。通过这样的工作,DFP鼓励艺术家们交流不同的想法,成为建设一个更开放的社会的关键。 华人社会的快速变迁,激发两岸三地导演以纪录片留下时代印记。圣丹斯学会过去对于华人纪录片关注较少,中国导演范立欣的《归途列车》扮演关键转折点,今年开始圣丹斯学会把目光投向华人社会,与华人纪录片平台CNEX合作,为华人独立纪录片创作者带来面对面建议和指导的机会。2011年有11个提案参加培训工作坊,其中有三部得到圣丹斯学会的部分资金赞助,包括杜海滨《爱国,90》、王杨《纺织城》以及哈乐夫《晴朗的天空》。第一届圣丹斯-CNEX纪录片工作坊入选的提案中,亦包括台湾导演蔡崇隆拍摄中的新作《对岸》。 第二届圣丹斯-CNEX纪录片工作坊于2012年3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CNEX举办。工作坊为华人独立纪录片创作者搭建了一个与国际纪录片专家交流的平台。,3月18日举办首次圣丹斯-CNEX纪录片论坛。 圣丹斯&CNEX纪录片工作坊顾问 卡拉·莫提斯(Cara Mertes)——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总监 曾奕田(Arthur Dong)——资深纪录片制片人,导演,编剧,剪辑及发行人 安德丽亚·梅迪奇(Andrea Meditch)——著名纪录片制片人 钱孝贞(Jean Tsien)——纪录片剪辑师 罗布·摩斯(Robb Moss) 杨紫烨(Ruby Yang)——导演、剪辑师 圣丹斯&CNEX纪录片工作坊入选名单 《居》荣嵘 《远去的家园》李斌 《自梳》骆仪 《罗拉噶》王佳音 《风沙线上》王文明,王一飞 《庙》郭恒奇 《喇嘛和雪豹》周兵 《婚礼主持人》许慧晶 《风神少年》贺照缇
克期取证,悟后起修。第三届IDF-CNEX纪录片工作坊圆满结束!
第五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 The 5th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简称“IDF2021”)是由浙江省广播电视局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专业纪录片盛会,是集纪录片推优、提案、展播、论坛、工作坊于一体的高品质人文艺术平台。本届年度主题为“感·知”,于2021年10月22日-25日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 “IDF学院”培育单元是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为培育未来纪录片新生力量而设置的公益性项目,面向高校师生、纪录片工作者以及纪录片学者,打造以“纪录片新生代”为主题的培育计划。2021年“IDF学院”联手CNEX打造以剪辑为特色的专业工作坊,为国际纪录片大师与中国青年导演搭建国际制作、教育、学术交流的合作平台,挖掘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貌,助力中国纪录片事业的蓬勃发展。 “IDF学院”培育单元从征案公布以来收到了来自全球华人关于不同主题的项目投递。在IDF学院为期 4 天的活动里,导师团针对4个入选项目进行培训与辅导。从叙事和剪辑的角度,通过粗剪看片、分组交流、一对一指导、顾问讲座及项目成果展示与讨论等多项内容,共同为项目打磨出更多的可能性,完成对入选项目的全面扶持。 10月25日上午,“IDF学院”培育单元进行了项目成果展示与讨论。结合四个项目的改造,从理念到角度、从人物塑造到叙事逻辑、从纸上剪辑到素材归纳,展开了深入交流。与会人员有:电影监制、剪辑师周强,剪辑师萧汝冠,剪辑师李博,剪辑师于晓川;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工作坊单元总监魏伟;CNEX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奥斯卡影艺学院会员陈玲珍,CNEX共同创办人暨制作总监、奥斯卡影艺学院会员张钊维,CNEX内容总监暨合伙人程十卉;导演杜帆、苏家铭、杨皓、蒋春华;还有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专业的20位旁听生。 周强导师,剪辑作品《任逍遥》剪辑指导《棒!少年》   萧汝冠导师,剪辑作品《生门》《十七岁的单车》   李博导师,剪辑作品《塑料王国》《孤注》   于晓川导师,剪辑作品《城市梦》《生门》《大同》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工作坊单元总监魏伟   CNEX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奥斯卡影艺学院会员陈玲珍   CNEX共同创办人暨制作总监、奥斯卡影艺学院会员张钊维   CNEX内容总监暨合伙人程十卉   首先汇报展示的是《花儿》项目的苏家铭导演,他以李博导师的场记表为样板,制作人物表和人物大事年表,整理了拍摄跨度十年的素材,将人物放在家庭的布局中梳理变化,历炼了把材料回到炉里重新锻造的能力。李博导师进一步补充到,《花儿》的故事没有强烈冲突,可以在素材跨越的时间长河中,抓取生活里平凡且动人的点滴。 苏家铭导演   《野生导演》杨皓导演感谢萧汝冠导师为作品打开视角:从以猎奇为意图地聚焦在人物身上,转变为以人物为切入口、映射整个义乌市场的环境和生态,因而在梳理素材和故事线的过程中,发现了隐藏在角落的“仅自己可见的素材”,重塑了看待素材的角度和对素材的敏感度。 杨皓导演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蒋春华导演收获了通过纸上剪辑、用故事片思维梳理结构的方法论。他重新思考了纪录片的作者性与公共性、社会性的关系,认为“片子有自己的命运”,将作品打破重来。在于晓川导师的指导和旁听生同学们的协作下,将主要人物由8位提炼为3位,围绕人物的起承转合,将5小时47分钟的粗剪版本精剪为90分钟,给作品打通了新的脉络。 蒋春华导演   《别样的幸福》杜帆导演在周强导演的指导下,弱化了作品的事件性:“事件性是一时的,抛开事件强调人物,留存不易过期的情感性内容”。同时拉出作品中的全部台词,修整了部分过于直白表达的内容,赋予作品留白的空间和“隐性”的力量。 杜帆导演   随后,导师顾问团和导演、教师同学们总结交流了心得体会,张钊维顾问以“克期取证,悟后起修”,赞扬大家在极限时间内付出的努力,期许“结束之后才是开始”。于晓川导师谈到被年轻导演的较劲感染:“执念可以是阻碍也可以是助力,能够激发灵感;在较量的过程中,作品可能生发出新的方向,也许这就是周强老师提到的剪辑师‘担当’。陪片子走过这段历程,就是我的担当。” 最后,导师李博、周强、萧汝冠、于晓川给导演苏家铭、杜帆、杨皓、蒋春华颁发了结业证书,全部与会人员合影留念,2021年“IDF学院”培育单元圆满结束。 CNEX:给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备忘录 非营利性质的民间文创组织,由两岸三地热爱纪录片的人士组成,致力于纪实文艺的推广,已出品、制作包括《棒!少年》《音乐人生》《不老骑士》《1428》《大同》《冲天》等近百部纪录片。 CCDF:CNEX Chinese Doc Forum CNEX在2010年开始举办CCDF(CNEX Chinese Documentary Forum)华人纪录片提案大会,每年从上百件报名作品中选出至多20个纪录片提案,并邀请国际知名的纪录片产业界人物来台参加。 CNEX […]
2019 第二届IDF-CNEX纪录片工作坊
第三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The 3rd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简称“IDF 2019”)是由浙江省广播电视局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专业纪录片盛会。以“我·纪录·事实”为宣言,是集纪录片推优、展播、提案、论坛、工作坊于一体的高品质人文艺术平台,于2019年10月18日-20日在杭州西子湖畔中国美术学院举行。 “IDF-CNEX 工作坊”从征案公布以来收到了来自全球华人关于不同主题的项目投递。在10月17日-20日为期 4 天的活动里,国际导师团孔劲蕾、道格·布拉斯、周强及大卫·蒂格四位导师,针对《伽罗沙曳》《到洋人街去》《梦想唐人街》《人民医院》四部自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的入选作品进行了一对一辅导和讲座。通过粗剪看片、分组交流、一对一指导、顾问讲座及项目成果展示与讨论等多项内容,共同为影片打磨出更多的可能性,通过探究说好故事的方式以激励更上层楼的创作。 孔劲蕾导师与《伽罗沙曳》导演沈蕊兰 导师道格·布拉斯和《到洋人街去》导演华伟成 “桂花香中和导师、作者们共度的四天收获了不少,不仅对剪辑上的技巧、故事结构、人物情绪变化的处理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路,也看到了不同身份的纪录片导演作为观察者在创作过程中漫长的的自省和自察。剪辑真的是手艺活,长片也是一场修行。” ——《伽罗沙曳》导演沈蕊兰   “工作坊结束了的这几天,我还是不断回想起当时的各种具体细节。这其中不仅有各位导师所做的一对一的具体指导,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剪辑的神奇魔力,也有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对电影艺术的深度思考,以及他们身上的那种敬业较真的精神和态度,我为这些而感动。” ——《到洋人街去》华伟成导演 周强导师和《梦响唐人街》导演童辉 “用剧情片的思维去剪辑纪录片——工作坊的几位导师帮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看到了纪录片剪辑在细节表达上、情绪构建上的许多新思路。我的一对一导师周强老师更是提供了许多四两拨千金的剪辑想法,让我连连叫绝。更可贵的是,我的作品能得到在场的导师、导演、顾问和其他学员们加起来十个人的建议与反馈,真的是vip服务了——不多说了,我要接着整理大家的反馈意见、努力剪辑了!” ——《梦响唐人街》导演童辉 “工作坊老师们的建议实在太好,导致我每天早上5点醒了就忍不住马上起床来消化和整理昨天的笔记。前段时间自己剪的云里雾里,头缩在脖子里看不清整片森林,老师们三两句话就点出了核心问题,把我想了好久没想通的事情一两句话就都说通了。以前参加了一些海外的工作坊第一次接触到国内的剪辑大师感觉又进入了一个新世界。觉得自己特别幸运,CNEX 和 IDF都太棒了。” ——《人民医院》导演陈思毅 中国美术学院的同学们作为本次工作坊的观察学员,也全程参加了工作坊讲座及一对一分组工作等环节。 “在工作坊学习以前,我认为一部影片最重要的就是情节,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影片,百分之九十的观众对影片作出的评价都是基于叙事情节,但是经过几天学习,我发现剪辑是电影的精髓,尤其在跟随孔劲蕾老师和沈蕊兰导演分组剪片以后,通过不断修剪,影片逐渐有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恰好近期我刚刚结束第一个纪录片的拍摄,通过几天短暂的学习,我对纪录片也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对下一步剪辑工作的开展也更加有信心,思路也更加开阔起来。” —— 中国美术学院 雷奉溢 “在工作坊的最后,导师们讲到纪录片是自由的。不像剧情片,纪录片不会受到剧本、类型或是其他的限制,纪录片在保留美感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有剧情片的节奏。但同时你无法决定最后的成片,纪录片的故事走向无法被导演意向改变。纪录片的规矩少、即兴素材多,这也让剪辑有了更多可能,让影片的完成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纪录片不应固步自封。” ——中国美术学院 周茜 “与我本专业最接近的是音效设计和配乐方面在纪录片中的作用。在本次学习的导师讲座环节,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孔劲蕾老师提到“纪录片的声音创作非常重要“。当画面的冲击力不够时,夸张的音效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本次IDF学院的旁听学习中,让我对纪录片的拍摄到剪辑都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也让我对纪录片乃至整个影视(行业),都产生了更强烈的热爱和追求。十分高兴能参与这次的旁听学习,希望在不久后,我也能够参与到一些纪录片的拍摄和剪辑中去,与更多热爱纪录片的导师和导演交流学习,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 —— 中国美术学院 夏靖茹 – “IDF-CNEX”工作坊入围项目介绍 – ·《到洋人街去》 项目介绍: 现实中,孙治国是流浪在重庆洋人街游乐园中的一个疯子;影片中,他则像是降临在洋人街的一个外星人。影片以“外星人”——孙治国的行动和观看为线索,将洋人街现实中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以三幕的形式串联。“外星人”——孙治国在洋人街的游历在经过了“着陆”“过渡”“纠缠”几个阶段之后,他乘UFO离开了地球。 导演介绍: 华伟成,200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获电影学硕士学位。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影像艺术研究方向。现工作于重庆大学,主要以摄影,实验录像和纪录片的方式,关注政治权力、资本逻辑等多重压力下普通人的生存境况,通过与“粗糙”“贫困”“废墟”“细菌滋生”“非理性”的遭遇来重建真实与现实的联系。    ·《迦罗沙曳》 项目介绍: 108天的跟踪记录,一次中断的朝圣之旅,一个深埋心底的出家愿望,一场不知何去何从的生活。 在四川的庙里,宽远准备好了僧衣,瞒着母亲,把工作辞了,铁了心要去出家。在这一年内,好友出家,亲人离世,去远方朝圣,师父圆寂……当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出现了种种困境,在理想生活与矛盾现实的双重压力下,他逐渐陷入一种不自知的迷茫……  导演介绍: 沈蕊兰,影像艺术家、导演。1993年生于苏州,现工作生活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基本视觉研究所。以影像为主要创作媒介,结合摄影、装置、文本,作品多基于个人体验和真实事件,用模糊时间和叙事的方式,构想现实生活中的虚构成分,并以此为线索构建以视觉为导向的感知体验。作品曾获北京国际短片联展(BISFF)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潮汐奖,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罗中立美术馆、三尚当代艺术馆等地展播。 ·《梦响唐人街》 项目介绍: 纽约唐人街的一家华裔少年剧社,被迪士尼选中排演少年版《冰雪奇缘》。随着排练的深入和演出的临近,几位少年不知不觉地颠覆着刻板印象、挑战着家庭传统,也寻找着华裔身份认同。这是一个以戏剧为引子,以孩子为讲述者,以成长为母题,反映美国社会华裔群体现状的故事。 导演介绍: 童辉,来自北京。从高中开始制作电影和纪录片短片。本科时就读美国康奈尔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纪录片方向。现为澎湃新闻非虚构专栏“镜相”撰稿人,独立纪录片导演。《梦响唐人街》是他的首部纪录长片作品。 黄思琪,来自新加坡。2013-2018 年在新传媒《今日报》TODAY 任资深记者,报道与刑事司法、外劳员工、及卫生有关的新闻。为了进一步提升利用多媒体讲故事的技巧,来到哥大新闻学院学习纪录片拍摄。《梦响唐人街》也是她首部纪录片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