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第一届SDI-CNEX纪录片工作坊「杭州故事」

2023 第一届SDI-CNEX纪录片工作坊「杭州故事」

發佈日期: 2024 年 9 月 25 日

为孵化更多中国青年纪录片创作者,提高讲述故事的方法和制作水平,提供国际发展和传播的机会,CNEX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以及苏格兰纪录片学会(Scottish Doc Institute)联手开设工作坊,召集10名学员,每2人一组合作完成一部纪录短片。

SDI-CNEX工作坊从2023年8月开始采取“15次线上工作坊培训+1周线下剪辑工作坊”的方式为学员提供培训并最终完成5支,每支10分钟的纪录短片作品。工作坊期间,会安排粗剪看片、分组交流、分组工作、项目成果展示与讨论、顾问讲座等多项内容。

首届SDI-CNEX工作坊我们以「杭州故事」为选题,向纪录片人征集好的故事。经过重重筛选,最终选定了10位优秀的入选者进入到SDI-CNEX「杭州故事」工作坊,他们提案的故事涉及数字游民、残障融合、茶文化等主题,他们以2人为一组合作完成一部纪录短片。

 

入选名单

董智蕙

董智蕙,女,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导演系,擅长剧作与导演,聚焦于宗教、人文与Z世代文化。目前从事于时尚行业,担任多部短片、时尚片的编剧与导演工作。

夏文林

夏文林,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本科、巴黎一大索邦大学电影学硕士毕业。她的创作生涯经历过多种艺术形式,从文学出发,曾做过电视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编剧。作品有:电视剧本《折腾》、《一间她自己的房间》(香港芭蕾舞团)等。旅法后她开始以影像作为媒介创作,曾担任长片纪录片《Plan B》(导演Nicola Mai)的摄影师,其担任导演的中法合拍长片纪录片《永恒》也在制作中。她拍摄的短片《Une Pomme à Noyelles-sur-mer(努瓦耶勒的苹果)》曾入选War on Screen电影节。

魏子硕

魏子硕,男,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研究生一年级,目前定居杭州。担任多部剧情短片的摄影、导演和编剧工作,曾入围杭州金荷奖、罗马独立电影奖、巴黎戏剧电影节、伊拉克Al-Nahj 国际电影节人道主义奖等。目前正在制作第一部独立纪录长片《此处无声》。

杨莉

杨莉,女,2021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目前定居杭州。于2013年完成第一部独立纪录短片《我和外婆说说话》,入围日本山形国际电影节。2022年完成第一部独立纪录长片《细英和咏梅和我》,入围第六届西湖青年纪录片论坛。

蓝庸

蓝庸,电影硕士,就读于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作品曾获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人类学电影节官方选择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北京国际电影节、西湖青年纪录片论坛入围奖等。

庞玉红

庞玉红,独立纪录片导演、剪辑师,现居上海。她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创作的纪录片作品曾获普利策危机报道中心支持,获加拿大酷儿电影节最佳短片,在美国、德国、荷兰和挪威等多国影展展映。她的作品关注人类经历的复杂性,专注于讲述女性、边缘群体和那些挑战传统叙事的故事。

乔海洋

乔海洋,男,24岁,青年导演。杭州师范大学电影专业研究生二年级在读。

曹雨婷

曹雨婷,宁波诺丁汉大学人文社科专业博士录取生(2023),美国德保罗大学电影制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任职于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教务主管 & 影视制作系主管。曾在美国洛杉矶华策(美国), Adler & Associates Entertainment, Tangren Culture Film Group, Silverline Entertainment 等公司从事影视收购&发行工作。

刘凌英枝

刘凌英枝,活跃于上海的独立导演,编剧,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电影导演研究生。从本科起创作了数十部视角独特的短片,曾获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短片金奖。在赴美留学前曾任现象级真人秀编导多年。两次获得上海文化基金会青年编剧扶持,创作首部华语长片中。

张婷

张婷自2001年起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物馆学研究博士,独立策展人,写作者,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实验与科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张婷长期关注于国际语境下的跨文化生态和当代艺术表达,以及基于地缘关系比较的研究型创作,从事当代艺术策展、项目管理和艺术写作。

相關文章

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
CNEX作为首届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的协办单位,邀请数十位包含国际及国内纪录片节展、海内外纪录片制作公司、播出平台的代表及项目导演或制片人,参与并策划“闭门会议”、“亚洲纪录片圆桌论坛”、“中外制作中项目(WIP)推介会”、“中外制作中项目(WIP)一对一”、“中外纪实影像精品交流沙龙”等板块。 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为指引,以纪实影像为媒介,持续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纪录片创作、交流和推广,搭建开放、平等、互利、共赢的国际影视文化及产业合作交流平台。 首届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在福建泉州举办。大会邀请来自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柬埔寨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国际组织负责人、知名国际纪录片节展主席、主流播出机构负责人、知名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与国内纪实影像行业齐聚一堂,分享纪实影像领域的探索经验和创新成果。 2023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板块介绍: 闭门会议 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是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纪实影像文化交流活动,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下,持续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共建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大会特别设置“艺术指导委员会”,集结与会的国际专业人士担任艺术委员会委员,为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在首届大会期间研议并凝聚了共识,提出《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倡议》。 图: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闭门会议 图: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闭门会议 图: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闭门会议 中外纪录片制作中项目推介会 与其他节展不同,入选海丝纪录片大会的WIP 的项目都是由各国际节展代表推荐。大会为正在寻求与中国决策人进行联合制作、在中国播出或资金机会的项目提供推介的平台及机会。同时,项目在会后与这些决策人进行一对一交流,进一步了解双方意愿与诉求。目前,2023年入选的项目中,已有2个项目完成,1个项目已入围202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  图:中外制作中项目(WIP)推介会  图:中外制作中项目(WIP)推介会  图:中外制作中项目(WIP)推介会  图:中外制作中项目(WIP)推介会  图:中外制作中项目(WIP)推介会 亚洲纪录片圆桌论坛 论坛从创作实践经验出发,由亚洲地区的纪录片节展主席、制播机构代表、导演等共同参与,分享亚洲纪录片的新意表达、特色创作,探索具有亚洲认同感的叙事方法和题材,寻找增进合作的可行范式,为促进全球文化格局多元化、包容化做出新贡献。 图:亚洲纪录片圆桌论坛 图:亚洲纪录片圆桌论坛 中外纪实影像精品交流沙龙 为促进优秀纪实影像作品能够接触到更多发行渠道,进一步得到播出机会,大会设立精品交流沙龙,选取精品作品,向来自国内外流媒体平台、广播电视平台、发行商的代表进行项目展示和推介。 图:中外纪实影像精品交流沙龙 图:中外纪实影像精品交流沙龙 图:中外纪实影像精品交流沙龙 图:中外纪实影像精品交流沙龙
圣丹斯影展于1984年由影星罗伯特·雷德福创立,每年在美国犹他州总部举办影展,是全球独立制片重要的发声舞台。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DFP)专注于支持全球纪实影像工作者制作反映当代社会变迁尤其是人性关怀的纪录电影。Sundance-CNEX纪录片工作坊,期望通过一年一度的工作坊与论坛,为华人纪录片创作者搭建一个与国际专家交流的平台。 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激发华人导演通过纪录片留下时代印记。2011年,圣丹斯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与CNEX合作,举办纪录片工作坊,与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交流和指导。2011-2014的三届工作坊共有41个项目参加,包括王久良《塑料王国》,杜海滨《少年*小赵》,李海培《未婚妈妈》,张楠《我的生命线》,沈可尚《幸福定格》、傅榆《我在台湾我正青春》…… 第七届圣丹斯-CNEX纪录片论坛于5月21日在北京盛大举办,多位国内外重磅嘉宾悉数到场。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创意合作部门总监佩雷兹(Richard Ray Perez)与CNEX执行长陈玲珍(Ruby Chen)主持当天论坛。论坛到场重要中外嘉宾达20人,集结了国内外纪录片领域知名人士;观众逾200人,包括纪录片及影视从业者、媒体、学生等纪录片爱好者。 论坛以嘉宾对谈的形式就《东方与西方:谈中西方独立纪录片创作的求同存异》、《驾驭导演的视界》、《创新思维:独立纪录片创作如何最大限度平衡叙事张力与影像美学》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为大家呈现了纪录片主创人员背后的创作故事。 · 东方与西方:谈中西方独立纪录片创作的求同存异 与谈人: Richard Ray Perez、Nick Pinkerton、陈玲珍、范俭、范立欣、周浩 · 驾驭导演的视界                            与谈人:Grace Lee、David Teague、林乐群、张钊维、赵亮、杜海滨 · 创新思维:独立纪录片创作如何最大限度平衡叙事张力与影像美学  与谈人:Richard Ray Perez、Grace Lee、Kim Roberts、Matt Martin、王兵、王久良、李博 5月22日,圣丹斯-CNEX叙事&剪辑工作坊正式启动。在4天的工作坊期间, 4组入选项目团队与国内外嘉宾一同,从影片的叙事和剪辑角度出发,针对项目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反复的探讨和打磨,为影片的结构和叙事挖掘出了更多可能性。此次入选的项目包括:蔡杰导演的《寂静生长》,杜海、韩萌导演的《江南弃儿》,徐玮超导演的《告别十二岁》,孙扬导演的《马良的时光机》。 《江南弃儿》 David点评  一开始,你觉得这是一个关于“寻找”的电影,但后来发现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电影。家庭有它的复杂性,你看到这个人对家庭的失望、沮丧、缺乏安全感等等……这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让我也感同身受,当电影慢慢展现出这个主题,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告别十二岁》 Richard点评 跟这个项目好几年了,我最感兴趣的是这些维族学生在一个汉族社会里的位置。文化的冲击让孩子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情景,这让他们和12岁的北京孩子不一样,和世界其他地方12岁的孩子也不一样。最终,这完全和足球无关,它描述的是受到另一种文化标准评价、无法顺其自然发展的一群孩子的成长状态,这种关注恰恰是最能吸引我的地方。 《马良的时光机》 Kim点评 我想说,我很喜欢你的雄心,我能感觉到影片中表达的不同的东西,现实的部分,记忆的部分,想象的部分,基本的要素都在里面,我能看到这个片子的潜力。 《寂静生长》 Matt点评 我说一个具体的片段,他们回到寺庙的时候,你问他们问题,他很明显他不想和你进行沟通,这也是一个青春成长的故事,12岁的时候,他们开始有自我意识,开始为自己的行为做选择,开始不只是配合你的电影,他们开始做自己的选择,可能这是这个影片的一个转折点。  
2018 第一届IDF-CNEX纪录片工作坊
工作坊顾问及导师 2018年10月17日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IDF 培育计划”联手 CNEX 打造的剪辑工作坊如期举行。工作坊顾问陈玲珍女士、张钊维先生,导师廖庆松先生、卡罗尔·迪辛格(Carol Dysinger)女士、道格·布拉斯(Douglas Blush)先生和徐小明先生与入选项目作者经过一番熟悉后,便进入了正式的工作坊课程。在观看了《来来》《孔子梦》《半世缘》《Father Christmas》四个作品的粗剪情况后,导师组与作者围绕作品进行了深一步的讨论,并最终确定了分组。从10月18日起,导师组开始了针对 4 个入选项目进行为期 3 天的一对一指导。并通过顾问讲座及项目成果展示与讨论等多项内容,围绕着纪录片剪辑这一主题向工作坊学员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与观点,完成了对入选项目的全面扶持。 CNEX 联合创始人、工作坊顾问陈玲珍女士 CNEX 联合创始人、工作坊顾问张钊维先生 10月18日当晚,工作坊顾问及导师组和此届入选项目作者共同出席了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开幕仪式与红毯活动。 徐小明与卡罗尔·迪辛格 道格·布拉斯 入选项目作者合影 工作坊全体成员红毯合影 10月20日下午,工作坊的顾问、导师及入选项目作者共同观看了经过指导、修改后的项目成果,回顾与总结三天来的交流、收获与反思。其后,顾问与导师为作者们颁发了结业证书,工作坊圆满结束。 一对一课堂 有趣的课间瑜伽 工作坊结业,学员与导师合影 “IDF 培育计划”工作坊是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联合CNEX为培育未来纪录片新生力量而设置的公益性项目。此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充分彰显了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工作坊将持续关注入选项目及其作者的后续发展,也将继续为打造中国纪录片事业与人才培养孵化基地作出不懈的努力。 另外,我们也为此次无法到场参加工作坊、却怀有极大兴趣的年轻创作者们做了一次“课堂笔记”,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从中获益。   – 课堂笔记 – 廖庆松 一对一辅导项目:《Father Christmas》 “剪辑者要学会‘自约’,挑选正确的影像让观众自己感受,恰到好处的拿捏才是最好的。剪辑时要注意影片的节奏感,同时人物本身带有的味道是很重要的。另外,要学会在观众的角度去看待素材,让影片自己告诉你信息。” 讲座重点: 廖庆松老师在讲座中将剪辑类比作中国文学中的“赋”、“比”、“兴”。赋,即直抒其意。就如同好莱坞讲故事的方式,但缺点是太清楚、直接。比,则是用某个意象去解释另一个意象。兴,则类似于“以景传情”,用情感相同的不同事物传达信息。 剪辑师其实就是一直在跟自己对话,剪辑时不要被自我的意识所控制。导演从完成剧本到开拍的过程中,会经历多种外界因素,很多时候剧本其实已经改变了,而导演可能不自知,导致不能客观地看待素材。所以面对素材时,要保持“空无感”。 片子拍完后,导演看素材时常常会联想现场。因而廖庆松老师建议至少隔两周再看素材。 廖庆松老师分享了剪辑的几个原则:剪辑时,只有影像反馈眼睛这一个方向;直接感受影像时所产生的念头至为重要;至少看 3 遍素材才会清楚素材背后的含义;对于影像不要有好恶,而是用感觉去调整。 剪辑师可以跳过导演的执念,但要很清楚影片的核心,观察语言是否统一。   – 课堂笔记 – 道格·布拉斯 一对一辅导项目:《孔子梦》 “剪辑是个过程,不要为了结果而牺牲过程。在剪辑的过程中,要从片子整体去看,对每场戏的内容做笔记,用便签纸贴在墙上,概括出主要发生的内容,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人物线索。这样会使我们对片子的整体有更好的把握。同时,要懂得取舍。对影片结构有影响的‘彩蛋’要选择性舍去,或者在片中铺垫这个彩蛋。” 讲座重点: 在面对全体学员的讲座中,布拉斯先生对纪录片作者提出了真诚的建议。 他提出,一部纪录片就是导演本人的名片,它可以使观众与投资方更清楚地了解你的风格。人物是一部纪录片的重点,他们的演绎可以使观众明白纪录片的主题。在结构上,除好莱坞三段式的叙述方式外,还存在很多不同的叙述方式。拍摄纪录片时应多加探索,不要过于紧抓预设,对故事的走向也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同时,开场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开场可以给观众惊喜。开场白需要先抓住观众的兴趣,再慢慢叙事。 另外,布拉斯先生还分享了他的经历和故事。他笑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如同间谍片一样刺激。他本人的一部纪录片拍摄完毕后,故事只占原本构想的三分之一。所以导演应该跟着片子走,跟着现实的情况走,而不是让片子反映自己的主观意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