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CNEX x IM“ 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

2021 CNEX x IM“ 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

發佈日期: 2024 年 9 月 13 日

在2021年,CNEX与IM两岸青年影展携手开设了第一届“ 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训练营向首届IM两岸青年影展的前120名优秀选手征集长片项目,经过严格筛选,最终有8组学员成功入围。

首届“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邀请了王小帅、李睿珺、阿美、徐小明、唐大年、萧汝冠、廖庆松七位导师,为学员们提供了为期四天的密集训练课程。七位导师分别就导演与剪辑的关联、漫谈“一场戏”、低成本电影的筹备与制作、影片制作与监制的联系、从剧本到影像的转化、借白居易叙事展开生门剧集、以及编剧的核心七场讲座,深入探讨了长片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

(徐小明导师)

“导演在准备剧本,下笔前,一定要有摄影机意识,透过镜头将你看到的活动和在场景中人物的“状态”与“动作”进行描述,如此,就不会出现大量人物的心理描述,或想当然尔的去填充大量的对白,也就是在剧作阶段完成可视觉化的故事。电影不是小说,我们打开小说,可以想像。你如果回去重新翻看喜欢的小说,你会发现它在前面两三页里,可能出现时间、空间大量的跳跃,那是小说中“文字”的魅力,但是电影恰恰没有办法这么自如的像文字一样在时间跟空间里游走。所以,如何视觉化你的故事,是导演创作的第一步。”

——「导演与剪辑的关系」徐小明

(唐大年导师)

“场”其实是从戏剧里面借来的概念,所谓一场就是一个空间。我现在写剧本的时候最关心两件事:一个是怎么突破“场”的概念,先说怎么突破“场”,刚才徐导也说小说跟电影是不同的,因为小说很多东西没法拍,你必须得重新去找一个视觉化的方式去拍。小说叙述得特别自由,它可以有人物的行动、人物的内心,在一句话里就可以跨很长的时空,也可以有很具体的对话。但是电影如果你局限在“场”,就变成了零碎的戏剧,如果电影人真能像文学一样叙述得那么自由,那就是这部电影高级的地方,这个反而需要去琢磨。

——「漫谈“一场戏”」唐大年

(李睿珺导师)

“我们都是在日常里去提炼电影,但是我们又在电影里去还原日常,其实这就是拍电影的过程。尤其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低成本电影,那些独特的东西都是你在不经意间、在生活中捕捉的那些东西,因为每个人对一个事情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它具有独特性,但又有普遍性,那其实是有价值、有魅力的地方,你如何在生活中捕捉到这些魅力,然后够放在你的剧本里面,最后呈现到你的电影里,让观众再感知到,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觉得先过正常人过的日子,多去体验生活,多去了解身边的人和事,如果找不到更多的钱,那就用一个低的预算先去操作。”

——「低成本电影的筹备与制作」李睿珺

(廖庆松导师与学员)

“监制对我来讲,从剧本开始我就要拷问、引导,他们进入拍摄的时候,我可能也会看预算、谈工作状态,有一些问题我也会看。整个剧作的过程、拍摄的过程,像现在对金马学院我也会要求不只是练习,希望慢慢地从今年开始要朝作品努力,因为我觉得你们是有能力的,要被逼迫在一个更紧凑的时间内去作出一个作品,以前是快乐营、夏令营或者是什么,现在已经变成战斗营了,对金马学院的概念我也认为应该是战斗营,应该被激发出一种创作的动力,还有在短时间内合作的努力,彼此可以共同讨论,对彼此艺术的企图取得一个平衡,如何很清楚地在你的作品里面表达出来。”

——「影片制作与监制的关系」廖庆松

(王小帅导师)

“从文字到影像的过程中我们要看动力和动机是什么,如果要制作这一段影像和作品是导演本身的动机,导演本身的欲望和动机非常强、非常大的话,我就建议你要非常早地参与文字构建的过程,还要及时接手,慢慢地把你的世界观拉到你要的方向上来。所以,我是主张一个电影的动力是发自于你的,你要尽量参与前期文本的创作,如果不是,只是作为一个导演工作,你有处理和适应任何一种类型和题材的能力,那么就可以去找好剧本,甚至可以直接分镜头,直接去做。这是两种工作形态不一样。”

——「从剧本到影像」王小帅

(萧汝冠导师)

“对我而言,我想要面对的片型或者题材,我选择这样一个方式来操作,我的目的再讲白一点:我想要模糊故事片跟纪录片的界限,这是我自己给自己的定位,希望你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忘了你在看纪录片,这是我在做的事情。所以我的张力要很强,我的人物要很精彩,我们也要很小心、谨慎使用各种音乐的手段、各种好莱坞的技巧、韩国故事片的技巧、韩剧的技巧,我觉得这些东西对我来讲特别重要。”

——「借白居易叙事展开生门剧集」萧汝冠

(阿美导师)

“故事它有一些技巧,也有一些套路,也可以通过训练去学习这种讲故事的方法和技巧,但是作为编剧来讲,只有技巧或者方法可能也是不够的。就我自己的经验,如果你想讲好一个故事,还是需要对人感兴趣,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充满兴趣,然后有兴趣去研究。对人和人生活的世界一直要保持这种强烈的兴趣,我觉得这样才能有讲故事的热情和兴趣。”

——编剧的核心

在为期4天的创作指导后,电影项目《迷失的拨浪鼓》、《招待所》、《世媛》获得了“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优秀提案,《狗王之死》、《我们这一家》获得了CCDF选择奖。

(2021 CNEX x IM“ 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导师合影)

 


 

  • 关于IM两岸青年影展

IM两岸青年影展创办于2020年,是以扶持全球高校青年影视创作 力量为目标, 集短片评比、论坛、展映、训练营等于一体的专业影像节展。 IM是“ In Moments ”简称, 意为“从这一刻起 ”。作为高校青年影视创作人成长路上的支持与见证者,IM倡导青年创作人以影像为手段,呈现多元时代下社会发展的真诚表达。

廖庆松 、徐小明 、陈玲珍 、李睿珺 、阿美 、王小帅 、唐大年 、萧汝冠等知名导演, 编剧 ,制片人 ,剪辑师都曾作为终审评委或训练营导 师参与过影展 。

IM两岸青年影展由福建省电影局、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广播影 视集团、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主办;海峡卫视、东南卫视承办。

  •  关于「生生不息」 训练营

2021年 ,IM两岸青年影展开设了第一届“ 生生不息 ”创作训练营 , 向2020年入围的120强选手征集预备由短片发展成长片的故事片及纪 录片项目,最终8个项目入选。 2022年,我们扩大征集人群及范围,涵盖正在发展中和已经处于中后期阶段的项目 。 2023年,升级为“创作+提案”为让11个项目经过与资深导师的头脑风暴后及提案培训后,面对来自市场的平台方、发行商、制作公司、制片人组成的决策人团队进行提案。

相關文章

2023 CNEX x IM“ 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
为深化项目与产业的融合,自第二届起,训练营升级为“创作+提案”模式,涵盖了【创作训练营】、【提案大会】以及【项目一对一】三大核心板块。此模式通过“创作指导+产业对接”的方式,致力于为长片创作提供精准指导,并寻求全产业链的协同支持。 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于9月13日在平潭海岛客厅举办“生生不息”成长计划提案大会,邀请到8位业界一流电影公司、机构组成的决策人团队。他们分别是:CNEX视纳华仁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陈玲珍、北京无限自在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玮杰、禾和影业有限公司副总裁管丹丹、抖音纪录片板块负责人吴璇、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制片部经理陈昌业、北京聚合影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斯童、冬春影业总经理及制片人赵媛以及哗哩哗哩副总裁卢梵溪。 11个入选项目经过专业导师3天全方位的培训后,创作者们首次在这里直接面对由播出平台、出品方、投资人等组成的市场决策团队检验,并获得一对一洽谈合作的机会。 《夏季热》 导演、编剧:王思曼 项目阐述: 短片讲述了刚刚结束一段草率婚姻的三爻,与辛亥离奇重逢,在接下来的两天一夜里,二人热烈又短暂的相聚分离过程。 作品目前是一部30分钟左右的剧情短片,已经完成了初剪,未来准备发展成一个90分钟的长片。目前的诉求是需要大概5万的后期资金,更远一点的目标就是希望之后能去参加一些节展、上线一些平台。 决策人点评: 一定要找到影片跟观众之间的联系,思考如何能够引起观众想要一直看下去的兴趣。这部作品让我想到Lady Gaga那个片子,如果你能把它往那儿靠的话,市场缘会比较好。  ——决策人 陈玲珍 《过江的男孩》 导演、编剧:张开⽻ 项目阐述: 我带来的是一个东北农村的公路轻喜剧,是一个男人和一个男孩的尴尬之旅。我的灵感来源是霍华德.霍克斯,想利用东北平原比较宽阔的特点,用一种平面化、舞台化的效果去营造喜剧特点,去展现东北人和环境的关系。 目前只拍了20分钟的短片,还在修剪中,未来想发展成长片。短片侧重于描述一个事件,而长片将注入更多的本土性、喜剧性的表达。 决策人点评: 如果要改编成长片的话,可看性和商业性比较重要,所以 我建议关于在编剧的过程中可以再深入完成人物的丰富性。 ——决策人 管丹丹 《僵尸外公》 导演、编剧:钱柠 项目阐述: 本片将僵尸片与私人表达进行融合,描述一个男孩对他患阿兹海默症外公的复杂情感。看着最亲的人在疾病中坠入深渊,和在僵尸片中看见旁人变成僵尸而无法拯救TA的感受十分相似。影片兼具社会养老议题、东方奇幻元素的呈现。 我想为这个短片找最后一笔完善它的资金,同时用这笔资金将它开发成长片,构建更完整的世界观。 决策人点评: 想要在大陆上院线或者面向更多的大众,要平衡好类型外观和你的主题表达。另外在世界观设置上,目前还是偏西方,未见得合适我们这的观众。我很喜欢这个创意,但还是要多从整体上去想想。 ——决策人 陈昌业 《宛若回声》 导演:王⼀惠 项目阐述: 我的纪录片拍摄了戏剧疗愈剧团心剧社的幕后故事:人们如何以“我有一个故事”的方式去面对人生中的痛楚、喜悦和温存。纪录片的主角是一群40、50多岁的女性,她没有传统意义上舞台上曼妙身材,但有的是与凡人无间的饱经风霜的面容。希望观众看到故事主线人物台上和台下交错的人生故事。 现在已经拍摄了超过260小时4K影像素材,即将再拍摄一年。这是我们这次来到影展的合作诉求,是想找到合适的播出平台。 决策人点评: 艺术疗愈这个概念可能对于大多数互联网用户来说门槛还蛮高的,所以导演需要给大家一个理由,为什么你要拍TA们,或者观众为什么要看TA们。另外你拍摄的空间像一个“茶馆”,其实可以从中挖掘普通人讲故事的幽默性和有趣。 ——决策人 吴璇 《我将停留在哪里》 导演:李诗煜 项目阐述: 我的主人公叫什尼亚克约瑟翰庞麦郎,他的本名叫庞明涛, 2014年因为一首《我的滑板鞋》而被大家所熟知。这个片子将讲述导演以双重视角、两个身份跟随庞麦郎在现实世界以及平行世界里不断轮回的故事。动画将会贯穿在其中,搭建起他的整个“Germentoe”平行世界。 目前我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剪辑大纲,以及5个小时的导演初剪,希望在这里能够寻求到后期的联合制作或者是部分的资金支持。 决策人点评: 希望片中能呈现庞麦郎和推动着他去做出一些决定的旁人的动机,因为它涉及到这个人物塑造的精神层面和现实困境。 ——决策人 杨斯童 《我年轻的艺术家们》 导演:陈⽂瀚 项目阐述: 三位来自闽南小城一所普通高中的艺考生,是新冠疫情暴发后首批经历高考走向社会的 […]
圣丹斯&CNEX纪录片工作坊2012简介 继2011年春天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圣丹斯-CNEX纪录片工作坊,圣丹斯学会在2012年3月再赴北京,与华人纪录片工作者齐聚一堂,进行对话和切磋,共同探讨纪录片创作。 圣丹斯影展1981年由影星罗伯特·雷德福创立,每年在美国犹他州总部举办影展,是全球独立制片重要的发声舞台。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DFP)专注于支持全世界纪实影像工作者制作反映当代问题,尤其是富人性关怀的纪录电影。通过这样的工作,DFP鼓励艺术家们交流不同的想法,成为建设一个更开放的社会的关键。 华人社会的快速变迁,激发两岸三地导演以纪录片留下时代印记。圣丹斯学会过去对于华人纪录片关注较少,中国导演范立欣的《归途列车》扮演关键转折点,今年开始圣丹斯学会把目光投向华人社会,与华人纪录片平台CNEX合作,为华人独立纪录片创作者带来面对面建议和指导的机会。2011年有11个提案参加培训工作坊,其中有三部得到圣丹斯学会的部分资金赞助,包括杜海滨《爱国,90》、王杨《纺织城》以及哈乐夫《晴朗的天空》。第一届圣丹斯-CNEX纪录片工作坊入选的提案中,亦包括台湾导演蔡崇隆拍摄中的新作《对岸》。 第二届圣丹斯-CNEX纪录片工作坊于2012年3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CNEX举办。工作坊为华人独立纪录片创作者搭建了一个与国际纪录片专家交流的平台。,3月18日举办首次圣丹斯-CNEX纪录片论坛。 圣丹斯&CNEX纪录片工作坊顾问 卡拉·莫提斯(Cara Mertes)——圣丹斯学会纪录片项目总监 曾奕田(Arthur Dong)——资深纪录片制片人,导演,编剧,剪辑及发行人 安德丽亚·梅迪奇(Andrea Meditch)——著名纪录片制片人 钱孝贞(Jean Tsien)——纪录片剪辑师 罗布·摩斯(Robb Moss) 杨紫烨(Ruby Yang)——导演、剪辑师 圣丹斯&CNEX纪录片工作坊入选名单 《居》荣嵘 《远去的家园》李斌 《自梳》骆仪 《罗拉噶》王佳音 《风沙线上》王文明,王一飞 《庙》郭恒奇 《喇嘛和雪豹》周兵 《婚礼主持人》许慧晶 《风神少年》贺照缇
为孵化更多中国青年纪录片创作者,提高讲述故事的方法和制作水平,提供国际发展和传播的机会,CNEX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以及苏格兰纪录片学会(Scottish Doc Institute)联手开设工作坊,召集10名学员,每2人一组合作完成一部纪录短片。 SDI-CNEX工作坊从2023年8月开始采取“15次线上工作坊培训+1周线下剪辑工作坊”的方式为学员提供培训并最终完成5支,每支10分钟的纪录短片作品。工作坊期间,会安排粗剪看片、分组交流、分组工作、项目成果展示与讨论、顾问讲座等多项内容。 首届SDI-CNEX工作坊我们以「杭州故事」为选题,向纪录片人征集好的故事。经过重重筛选,最终选定了10位优秀的入选者进入到SDI-CNEX「杭州故事」工作坊,他们提案的故事涉及数字游民、残障融合、茶文化等主题,他们以2人为一组合作完成一部纪录短片。   入选名单 董智蕙 董智蕙,女,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导演系,擅长剧作与导演,聚焦于宗教、人文与Z世代文化。目前从事于时尚行业,担任多部短片、时尚片的编剧与导演工作。 夏文林 夏文林,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本科、巴黎一大索邦大学电影学硕士毕业。她的创作生涯经历过多种艺术形式,从文学出发,曾做过电视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编剧。作品有:电视剧本《折腾》、《一间她自己的房间》(香港芭蕾舞团)等。旅法后她开始以影像作为媒介创作,曾担任长片纪录片《Plan B》(导演Nicola Mai)的摄影师,其担任导演的中法合拍长片纪录片《永恒》也在制作中。她拍摄的短片《Une Pomme à Noyelles-sur-mer(努瓦耶勒的苹果)》曾入选War on Screen电影节。 魏子硕 魏子硕,男,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研究生一年级,目前定居杭州。担任多部剧情短片的摄影、导演和编剧工作,曾入围杭州金荷奖、罗马独立电影奖、巴黎戏剧电影节、伊拉克Al-Nahj 国际电影节人道主义奖等。目前正在制作第一部独立纪录长片《此处无声》。 杨莉 杨莉,女,2021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目前定居杭州。于2013年完成第一部独立纪录短片《我和外婆说说话》,入围日本山形国际电影节。2022年完成第一部独立纪录长片《细英和咏梅和我》,入围第六届西湖青年纪录片论坛。 蓝庸 蓝庸,电影硕士,就读于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作品曾获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人类学电影节官方选择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北京国际电影节、西湖青年纪录片论坛入围奖等。 庞玉红 庞玉红,独立纪录片导演、剪辑师,现居上海。她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创作的纪录片作品曾获普利策危机报道中心支持,获加拿大酷儿电影节最佳短片,在美国、德国、荷兰和挪威等多国影展展映。她的作品关注人类经历的复杂性,专注于讲述女性、边缘群体和那些挑战传统叙事的故事。 乔海洋 乔海洋,男,24岁,青年导演。杭州师范大学电影专业研究生二年级在读。 曹雨婷 曹雨婷,宁波诺丁汉大学人文社科专业博士录取生(2023),美国德保罗大学电影制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任职于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教务主管 & 影视制作系主管。曾在美国洛杉矶华策(美国), Adler & Associates Entertainment, Tangren Culture Film Group, Silverline Entertainment 等公司从事影视收购&发行工作。 刘凌英枝 刘凌英枝,活跃于上海的独立导演,编剧,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电影导演研究生。从本科起创作了数十部视角独特的短片,曾获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短片金奖。在赴美留学前曾任现象级真人秀编导多年。两次获得上海文化基金会青年编剧扶持,创作首部华语长片中。 张婷 张婷自2001年起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物馆学研究博士,独立策展人,写作者,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实验与科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张婷长期关注于国际语境下的跨文化生态和当代艺术表达,以及基于地缘关系比较的研究型创作,从事当代艺术策展、项目管理和艺术写作。